重庆市属革命老区酉阳县基本情况概述(1/2)
在重庆东南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酉阳不仅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更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新的发展征程。
一、自然地理:山水相依的生态家园
(一)地理位置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东经108°18′25″—109°19′18″,北纬28°19′28″—29°24′18″之间。它东邻湖南省龙山县,南与秀山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贵州省沿河县隔乌江相望,西北与彭水县相连,正北与黔江区、湖北省咸丰县和来凤县毗邻。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酉阳成为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是渝东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占据着关键地位。
(二)地形地貌
酉阳属武陵山区,地势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态势。全县以毛坝盖山脉为分水岭,自然形成两大水系。东部的酉水河、龙潭河属于沅江水系,河水清澈,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西部的小河、阿蓬江等则归属乌江水系,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全县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可分为中山区,海拔在800—1895米之间,山峦起伏,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低山区,海拔为600—800米,植被茂密,景色宜人;槽谷和平坝区,海拔在263—600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全县最高点为北部小咸乡大营村的灰阡老梁子,海拔高达1895米,站在山顶,可俯瞰壮丽的山川景色;最低点是西部沿岩乡桃花村乌江边与彭水交界处的董家寨,海拔仅263米。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的影响,酉阳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十分显着,溶洞、石林、天坑等奇特景观随处可见,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三)气候特征
酉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拔高度落差大,地形性气候独特。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09,降水多集中在4-10月,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5.1c,夏季平均气温24.1c,月平均气温1月最冷为4.1c,7月最高为25.2c,宜人的气候使得酉阳成为人们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年日照时数为1053.1个小时,在一年中7月、8月日照时数最多,2月最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风速为0.8\/s。这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造就了酉阳四季如画的自然风光。
(四)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酉阳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县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等,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广阔,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烤烟、茶叶、油茶、蔬菜等经济作物。
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探明的矿产有汞、锰、铅、锌、铜、铁、煤、萤石、重晶石等20余种。其中,汞矿储量居全国前列,锰矿储量也较为可观。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酉阳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水资源: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5124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全市平均水平的3.06倍。境内有大小河流119条,其中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19条。沅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冷水河、热水河汇合成的龙潭河、酉水河;乌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中河、两丝河、甘龙河、小河等。这些河流不仅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具备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
4.生物资源: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宜林面积广阔,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74.61万亩,是重庆市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县。有林地面积360.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5%,活立木蓄积量1610万立方米,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境内木本植物种类繁多,有裸子植物8科17属19种,被子植物63科132属194种,竹亚科12种。珍稀植物有珙桐、银杏、红豆杉、伯乐树等,这些珍稀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是大自然赋予酉阳的宝贵财富。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酉阳还是“世界青蒿之都”,青蒿种植规模、青蒿素萃取含量均为世界之最,酉阳青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境内还有中药材资源1296余种,名贵中药材18种,是全国着名的杜仲、厚朴、黄柏“三木”药材生产基地。
二、历史沿革:岁月沉淀的文化脉络
(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期,酉阳域地属梁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楚黔中郡,在这片土地上,巴楚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当时的酉阳,人们以渔猎、农耕为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二)秦汉至南北朝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于黔中郡置酉阳县,因位于酉水北岸,“以水北为阳”而得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撤黔中郡置武陵郡,此时今县境从北至南,大致以天龙山——龙潭河为界,东部属武陵境酉阳县地,西部属巴郡涪陵县地。东汉献帝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分荆州,县境属蜀武陵郡。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酉阳西北部置酉阳县。次年,东吴派大将潘旋攻占武陵,荆州全为东吴所有,今县境东部属吴武陵郡酉阳县地,西部属涪陵郡丹兴县地。西晋时期,今县境界东属荆州武陵郡黚阳县地,西部属梁州涪陵郡汉葭县地。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改黚阳县为大乡县,陈袭之,今县境东南部属大乡县、西北部属巴郡奉州地。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酉阳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为酉阳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隋唐至元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酉阳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于巴郡城子头置务川县,今县境西北部属黔安郡务川、彭水二县地,东部属大乡县地。唐贞观元年(627年),今酉阳属黔中道黔州洪杜和思州务川二县所辖之地。五代时,今县境以习界山、阿蓬江为界,西北部属洪杜县,西南部则为思州务川县地。北宋时期,复属思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苗民金魁以今县地龚滩镇铁围城为据点,举行起义。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析思州部分地,合酉阳寨置酉阳羁縻州,治所在县境南部官坝。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始置酉阳州,州治蚂蝗官坝。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酉阳州划归川南道宣慰司怀德府管辖。元延佑元年(1314年),改酉阳州为酉阳军民宣慰司。元至正八年至十九年(1348-1359),红巾军起义,酉阳、永顺、散毛、怀德等8万余众,起而响应“五溪蛮”归陈友谅部。元末,明玉珍据重庆,改酉阳军民宣慰司为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是时,境内划分“九溪十八洞”。这一时期,酉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土司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对酉阳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明至清
明代,酉阳司实行司辖洞、洞辖里制,境内被划分4洞14里。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废州和川东道宣慰司怀德府,复置酉阳宣慰司,隶四川布政使司,兼领平茶、石耶、邑梅、麻兔四洞长官司。明洪武十一年(1378),茶洞“蛮獠”不供赋税,重庆卫调兵征剿,俘156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隶重庆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酉阳宣慰司隶下川东道。康熙八年(1669)年,裁下川东道为川东兵备道,酉阳宣慰司又改隶之。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废酉阳宣慰司为酉阳县,隶黔彭厅。清乾隆元年(1736年),升酉阳县为酉阳直隶州,时酉阳州辖4县,同年,废黔彭厅,酉阳州改隶四川省。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酉阳民众数千人参与石柳邓(贵州松桃)、吴半笙(湘西)等起义,“苗疆大震”,乾隆钦命四川前任总督孙士毅督阵酉阳,实行铁壁合围,义军失败。清嘉庆元年(1796年),川鄂边境农民起义,破寨夺城,酉阳州人民纷纷参加义军,编为九营,逾大溪向县西挺进,四川总督孙士毅毙于军中。二年(1797年),清廷对酉阳州境被迫实施“民地归民,苗地归苗”的政策,酉阳清平里划为苗地。清顺治三年(1648年)实行县辖里制,时县境划为14里。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法教士邓司铎怂恿不法教民横行乡里,欺压善良,积怨甚多,小摇坝乡乡民刘胜超等相约打教减愤,激怒清庭,遭到镇压,史称“酉阳第一次教案”。六年(1867年),酉打教头领冉崇之被处斩,清王朝赔偿法教士白银8万两,境内乡绅张佩超被罚白银2万两整修教堂。七年(1868年),法传教士李国安,在酉阳州城组织洋枪队,公开抢劫,官府畏“洋”如虎。同年11月21日,酉阳州属火石垭民团首领何彩等相约进城打教,清廷派钦差大臣李鸿章人川查办“酉阳教案”,此事件震惊中外,史称酉阳“第二次教案”。明清时期,酉阳经历了改土归流等重大历史变革,中央政府对酉阳的统治加强,促进了酉阳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酉阳的发展进程。
(五)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酉阳州改为酉阳县,隶川东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酉阳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辖10县。民国七年(1918年),四川“防区制”形成,酉阳属四川军阀刘湘势力范围。1934年6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即红二军团)在酉阳南腰界开辟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创建黔东苏维埃特区,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建立南腰界区、乡苏维埃政权。同年10月26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红六军团转战南腰界,与红二军团在猫洞大田举行会师庆祝大会,随即挥戈东进,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华民国时期,酉阳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给酉阳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同时也激发了酉阳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红二、六军团在酉阳的会师,更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11日酉阳解放。1950年2月,成立酉阳地区专员公署,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专署撤销,酉阳县改隶涪陵专区。1983年11月11日,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其隶属未变。1988年5月,改隶黔江地区。1996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地区。1997年3月,重庆直辖,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隶属于重庆直辖市黔江地区。1998年2月,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7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直隶于重庆直辖市。解放后,酉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酉阳人民艰苦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民族风情:多元共生的文化盛宴
(一)民族构成
酉阳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全国土家族人口最多的县(土家族人口69万人)。除土家族和苗族外,还有汉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酉酬、大溪、酉水河、可大、偏柏等乡镇;苗族主要分布在后坪、两罾、天馆、宜居等乡镇。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二)民族文化
2.音乐舞蹈
酉阳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劳动歌、情歌、盘歌、儿歌等。劳动歌节奏明快,与劳动节奏相契合,如薅草锣鼓,在田间劳作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和唱,既能鼓舞士气,又能减轻劳动的疲劳;情歌细腻婉转,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重要方式,歌词质朴真挚,曲调悠扬动人。木叶情歌更是独具特色,土家、苗族青年用一片小小的木叶,就能吹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传递心中的情意,木叶声与歌声相互交融,充满了浪漫气息。
苗族芦笙舞也是酉阳民族舞蹈中的瑰宝。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舞步轻盈灵动,时而旋转跳跃,时而屈膝下沉,芦笙的旋律与舞蹈动作完美配合,展现出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此外,还有板凳龙舞、金钱杆舞等民间舞蹈,板凳龙舞以板凳为道具,舞者们舞动板凳,模仿龙的各种姿态,动作刚劲有力;金钱杆舞则是舞者手持装饰有铜钱的彩杆,通过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清脆的声响,舞蹈动作活泼欢快,极具观赏性。
3.传统手工艺
酉阳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苗族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以丝、棉、麻为原料,通过木腰机手工编织而成。其图案丰富多样,有“四十八勾”“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上百种传统纹样,色彩鲜艳浓烈,红与黑、蓝与白等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织锦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用于制作被面、服饰等。
苗族刺绣针法细腻,构图精美,以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通过平绣、锁绣、破绣等多种针法,将图案栩栩如生地绣在布料上。刺绣作品色彩绚丽,常运用大量的银线、彩线,使绣品更加华丽精美,多装饰在苗族服饰、头饰、背包等物品上,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木雕、石雕工艺在酉阳也颇为盛行。木雕艺人以当地的木材为原料,雕刻出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精美的图案,作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制作和工艺品雕刻;石雕则利用本地的石材,雕刻成石狮子、石栏杆、石碑等,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逼真,许多古建筑上的石雕至今仍保存完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竹编艺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编织出竹篮、竹筐、竹席、竹扇等生活用品,以及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其编织技法多样,图案精巧,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三)民族节日
1.土家摆手节
土家摆手节是酉阳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期间举行,也有部分地区在三月或五月举行。节日期间,土家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汇聚在摆手堂或广场上。摆手舞表演是节日的核心内容,舞者们按照“单摆”“双摆”“回旋摆”等不同的动作套路,整齐划一地舞动,场面宏大壮观。除了摆手舞,还有唱摆手歌、表演傩戏、玩龙灯、舞狮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摆手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重要仪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2.苗族四月八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同胞盛大的传统节日。传说这一天是苗族英雄亚努的忌日,为了纪念他,苗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传统的跳花场。场上立起花杆,花杆上挂满彩旗和奖品。活动开始,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向花杆敬酒,然后进行跳花仪式。苗族青年男女围绕花杆载歌载舞,他们跳芦笙舞、对山歌,以歌传情,寻找心仪的伴侣。同时,还会举行赛马、斗牛、爬花杆等传统竞技活动,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氛围,展现出苗族人民的勇敢、热情与活力。
3.赶秋节
赶秋节是土家族、苗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立秋之日举行。这一天,人们停止农活,穿上节日盛装,纷纷前往赶秋场。赶秋场上,最具特色的是“秋千”,秋千多为八人秋,形如纺车,八名男女青年在秋千上飞旋荡漾,围观者则欢呼喝彩。此外,还有舞龙舞狮、唱山歌、打溜子等民俗表演,以及各类商品交易活动。赶秋节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也是土家族、苗族人民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时刻。
(四)民族美食
酉阳的民族美食丰富多样,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的饮食文化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油茶汤是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制作时,先将茶叶、油炸花生米、核桃仁、芝麻等原料用茶油炒熟,再加入适量的水煮沸,最后放入阴米、炒米等,煮好的油茶汤香气四溢,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喝上一碗,浑身温暖舒畅。
米豆腐是酉阳街头常见的特色小吃,选用优质大米,经过浸泡、磨浆、熬煮、冷却等工序制成,口感嫩滑。食用时,将米豆腐切成小块,配上辣椒油、花椒油、酱油、醋、蒜泥、葱花、榨菜等调料,再加入一勺鲜香的汤汁,味道酸辣可口,是夏日消暑的绝佳选择。
腊肉也是酉阳极具代表性的美食,土家族、苗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每到冬腊月,人们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花椒、八角等调料腌制后,挂在火坑上方熏制。经过长时间熏制的腊肉,色泽金黄,肉质紧实,香味浓郁。腊肉的吃法多样,可以直接蒸熟切片食用,也可与辣椒、蒜苗等一起炒制,味道醇厚,别具风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