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神易四只 > 第43章 百家争鸣

第43章 百家争鸣(1/2)

目录

“刚才给你讲述完了什么是能量波和念力。再给你学术性的讲一讲吧,仏的素荤腥斋都是什么含义。这是普陀山小庄师傅说的。

首先说的是,素,一般所指的就是蔬菜,豆制品之类的。是希望大家能戒杀,能有慈悲心肠,就如同放生一般。

但是现在有些食素之人,还有分别心,还有挑剔心。这个咸了,那个淡了。更有偏激的人,对别人说,你们吃的有料的,都不叫吃素,我吃的才叫素。他就清汤一涮,拿出来就吃了。一素到底。

所以很多人现在是‘吃而不吃’。不会食素。

素,其实最终目的,是让你能本着清净心去进食。你看到别人在吃生猛海鲜,而自己食素,吃的火冒三丈,还对人家又嗤之以鼻。这就曲解了素的含义,只有清净心,无杂念便好。

吃的东西是个开心的事情,美食是不可辜负的。

第二个要说的是,荤。荤现在被广泛的指代为肉类。其实荤字分开,是草与军组成。它也是植物。

只不过在古时候,最早的时候,跟古音熏字跟荤字,是同音的。像现在的广冬话里的熏菜,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熏,指的是气味熏人的意思。所以荤,指的其实是臭菜。最主要指的是五荤菜是,韭菜,葱,蒜,薤xie,兴渠古印都的特产。这五种荤菜,也叫作世家五味。

这五种不可以吃,因为生吃,会增长你的嗔恨心,肝火旺盛,脾气一点就着。熟了吃,则助长银欲,会让你多有欲念。

但中族从古至今,葱姜蒜做菜是离不开的,吃个开心就好,我没事还吃大蒜呢,也没对象,也不接吻,怕啥。

大蒜其实是个宝贝,它含有的大蒜素,可以有效的预防癌,哪怕已经患有了,再吃它也是可以有效的缓解病症。还可以消灭体内的一些细菌微生物。是个好东西。

所以很多人吃的油腻了,拿人了。就会吃上两瓣蒜来解解腻。所以这大蒜它呢,很厉害。

大葱,也是好东西。《本草纲目》中记载,葱别名市草甘露,味辛而甘平,气候味薄,生也养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

生心散,疏肝温,外食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功效主治温中解表,发汗,通阳利窍,解毒消肿。伤寒头痛,风寒感冒,阴盛隔阳,可以用葱白煮汤食之,再加点姜也不错。然后外行针,以通导气。抗菌能力也很强。

你看这些可以入药的食材,还有十三香,它们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我们的老祖宗,一代又一代的潜移默化下,努力让它们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让我们可以人人都养生,有个健康茁壮的好身体。真是用心良苦啊。

而仏明确规定了,荤是不能吃的。它气味熏人,吃完后,让人难以接近。他说的是对他人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不到,吃就完了呗。

吃个饭其实也不用想那么多,清净心,要不多累啊。反正我就是吃葱姜蒜长大的,这个东西好吃,做菜是必放的,先放后放味道还不同,包尾的葱蒜味道重一些,跟出锅时放香菜的作用是一样的,提味。

我都很喜欢,还对身体有好处。我就最爱吃干豆腐卷大葱,沾点豆瓣酱,真是绝了。

然后说一说腥。这个才是指肉。有个成语,不沾荤腥,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很多人现在,就把荤跟肉类联想到一起了。其实腥才是肉类。然后呢,仏是不反对吃肉的,但是,汉传是反对吃肉的。

是从梁武帝开始的,他是位有名的受戒皇帝。他认为仏弟子不应杀生,所以也就传下来不吃腥,不食肉的习俗了。但是中华地大物博,食材多样化,可以吃别的东西。

可是有些不同的地貌区域。南传,藏传,仍然沿袭着一个吃肉的过程,因为有些地方,食物的种类很少。他们吃的叫三净肉。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净,非为我所为的,为净。

不是我杀的,我吃它就不沾因果。这有些自欺欺人,骗自己。若是真的没的吃,为了活下去,不吃就要饿S。那就应该吃,都理解。但是因为嘴馋,欲念,说这些就有点多余了。

还有的人中的破戒,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酒肉穿肠过,仏祖心中留。一般只说这两句,还是自欺欺人。还有下一段呢,他怎么不说。世人若学我,如若坠魔道。

这句话的出处,还很悲壮。明朝末年,张献忠攻破了肆川成都。当时他要屠城,进入到一座寺中,抓了很多出家人。修行者就劝他不要涂炭生灵。

张献忠就答应了,但又对他们说,不杀人,可以啊,但是你们要吃肉,喝酒,我就放过他们。然后就出现了一位叫破衫的修行者,他答应了。

他边吃的时候就边说,我以酒代茶,我以肉为菜。然后就说了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以其实吃什么,修行之人都不用太在意。

因为发心是不同的,真正意义上,要看你发的什么心,动得什么念。你看日奔人就信仏,不研究道。他们若是懂了放下,那个地震带,火山多的地方。早就难以生存了。

他们有个很有特色的规矩习惯,就是他们吃饭前,会感谢上苍。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心很诚,非常的诚恳。

所以,有的得道高人就说,我没有什么道法,也没有很高的修为。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经,好好走路。

他可以心无杂念的,专注做好当下事,活在当下。当事不杂。吃饭的时候就是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可以做到,不胡思乱想,不会妄念业障牵挂太多。高效睡眠,说睡就睡,心无杂念。

这也是一种境界,一般人做不来,别认为这很简单,自己能做到再去说,这才叫厉害人呢。

举个例子,在我们开车的时候,不能胡思乱想吧,而且开车玩手机都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这些都会让你分心,然后容易引发事故。

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就专心专注的去做,不要想别的事,就能够做好,而且事半功倍。

周文强老师,是企业家。现在是财商学主任,北大附属财商学院的校长。他就不以赚钱为目的,免费传授自己的课程,道法。然后回音和福报就来了。

这也是他的理想,人人会理财,有财商,固化思维可以转化,他的课,不直接教你怎么赚钱和干些什么。他教你做人,教你如何修心。人做好了,再有智慧,眼光,钱附带着就来了。

他总说链接高我,临在。是希望大家能够将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都当成各种体验,修炼,修行。他认为不管来什么都是好事,都是一场体验。我看完易经,步入修行也是这么看待人生的。

就像看电影一样,如果只有好人,没有坏人,就不好看了。往往最坏的人一出场,反而认为这个戏终于到搞潮了,最精彩的要开始了。

人生如戏,其实也没有人能让你生气,没有事能让你发火。我们每天都活在祥和,喜悦还有爱之中。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学习,理解它。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做到这些其实很简单,用周老师的话说是临在。用樊登老师,王阳明先生的话说是正念,致良知。用孔孟圣人的话说是仁和义。用老子的话说是道一。用我读易的理解是活在当下,知足常乐,宽容,修德养神。

大家知道诸子百家吧,那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年代。其实我的理解也不代表全部,我的也是片面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所有作者的文章,都只是他个人片面的理解。我很赞同,因为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看法。一万个人看我,就有一万种不同的我。

诸子百家也是,因为一部易经,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派,学说。他们根据个人片面的对易经自然之道的理解。

衍生了兵家的战略战术,三十六计啊,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之类的。

道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中生有,无极生太极……。天人合一,与道相合。

然后鬼谷派的学说,权,合纵连横之术,捭bai阖术,游说攻心,也提及过天人之术,我估计鬼谷本人是地仙。

鬼谷出名弟子的有,孙膑庞涓,围魏救赵。张仪苏秦,但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然后秦时明月动漫里的剑圣,盖聂,卫庄是流沙的主人。

然后也是卜之道的祖师爷吧,将天干八卦,纳入六丁六甲,十二地支,简化了流程。

墨,兼爱非攻。太极端,只知防守是不行的,只被动迎敌不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兵者诡道,善变化也。

但他们的机关术很厉害,与木匠大师们的祖师爷鲁班术不相上下。很多东西现在都无法解释,木牛流马之类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前一阵专家拆了一个,就装不上了,组不回去了。

想弄懂机关术,首先要懂奇门遁甲,纳甲的变化的规律,脑袋还要灵活,几何算法要足够立体。

儒,你看孔圣人也读易经,古时的人识字的少,读书人算是很厉害了。那时的造纸术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印刷术。都没有出现。

古时,到什么时代我忘了,那之前没有毛笔书写的,都是用刻字的,竹简啊,石头啊。所以想写成一部书籍,是很难的。成书就这么难了,想看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只有一些贵族王室,才有储藏,可供别人阅读。

由此就能看出来,识字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很少数的富家贵胄王室子弟,才能学习。所以古书的内容都很精简,要细细品读。道德经,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着作,才仅仅五千字原文,就是这个原因。

而孔圣人的书,很多都是口述,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来编写。

而那时的识字读书人,基本人人都要读易,百经之首嘛。

而且孔圣人的儒思想,论语等等……也是历朝历代治国为君,为臣的大智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替了黄老之学,宋朝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剩下半部论语安天下。

孔圣人的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易经易理,其实他的祖辈在周朝是礼官,很重礼法礼数。而老子曾担任过,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读过很多书,算是位史官。

懂历史的人,就知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犯那些前辈们已经出过的错误。

这句话是陈玥告诉我的,当时听完,就让我豁然开朗,这正是历史能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有空得问问她,喜欢什么类型的,给她弄个她的理想情人。

而他的弟子荀子,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想看这段历史的,去看看大秦赋和秦时明月。

如果有喜欢论语的,读不懂。推荐两本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近代的大儒写的。然后《论语的智慧》曾仕强老师写的。

书里边说的很有趣,很详细。我听在抖音短视频上听过两次,一次讲孔子的十五志于学,其中的智慧和深意。二十不愁,年轻人嘛,气盛脾气急躁,未经世事。

三十而立,懂事了,知道不能一直这么浑浑噩噩,该有点正事干了,人生的目标更明确了。以前听到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去外边闯荡打拼,临走时问村里的老人家,该注意什么,老人送给他一句话,三十岁前不要怕!

年轻人问,三十岁后呢。老人摇头不语,让他那时再来问。等过了很长时间,年轻人回来了,老人却不在了。老人的家人,交给他了一个字条,说是老人家留给他的,上边写着,三十岁后,不要悔!

做了就别后悔,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快的,不要留下遗憾。

四十不惑。这个不惑,不是没有任何疑问了,是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向目标,不再疑惑了。

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可能跟我理解的不同,我想的简单了,太浅了,但也不算错,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写书。也学习先辈大贤们的智慧。将这份传承,带给世人,便是我的任务我的天命。

六十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随时都能知行合一了,我常说的乐观,这个世界很美好。

七十古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啊,长寿。八十耄耋之年ao,die。九十老童,老人就跟孩童一样,有童心,返璞归真,需要我们照顾。哭着来,笑着走。笑声中来,哭声中走。

那百岁呢?人仙呗,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多差异,活着就已经是一段历史。家有百岁老,儿孙就有宝!

阴阳家,五行学说的代表学派。蓝莹就是按照阴阳家少司命来写的哦。哇,我要理智,不能太过分,我要专一。最后给她找个真命之人,来段未了情吧。

然后就说这些吧,太多了,太精彩了,那个时代。有空可以了解下《春秋》《战国》秦国,楚汉的历史。

所以一部易经,包含的太多,可以说是全了!甚至分散出去,可以分化成万事万物,但本质不变。

这几百个学派,一人一个看法,就造就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细细品味,这帮人想表达的都是道法,只不过化简而繁了,分散出更细密的想法了。

其实说的道理都差不多,易经里都能找到。儒墨兵法道,是百家中最强的几个,剩下的没有研究,等我有空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再讲吧。

就先把易经,万经之首读完读透。就什么都理解了,足够知天命了。不过还是看我写吧,太烧脑!我头发,这三年细细品读此书,已经秃了,掉光了,哎…还好读透了,值得了。

有人对临在,天人合一是误解的,认为我脑袋什么都不想,怎么还能活着呢。那早上起来散步需要想东西吗?就心无杂念,走好路不就完事了吗。跟身体临在。

吃饭的时候需要想东西吗?就好好的去享受美味,专心吃饭,与食物临在不就完事了吗。

开车也是,走神就容易出事,人车合一,跟车子临在,专注开车不就好了吗。

其实,心经里有一段失传的文字,“心止抵岸”。意思就是,此岸即彼岸。你想到达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你想去到的地方。只需要活在当下,走好每一步就够了。

夜里,开车的人看不到远处的路。他能看到的,只是他车灯所能照到的地方,就这样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不走出去,永远都不知道,前方的黑暗里,藏着什么样的路。只有走出去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在行驶的途中,是看不到要去的地方的,是看不到黑暗远处的路的,只有不断往前走,走好眼前路,才能越走越远。这一刻你要关心的就只是,现在你将要走的路。

也就是行动的重要性,不能一直想,准备足够,有自信心,有把握就放手做,别怕,失败了再站起来,错了就找到错误并改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做事终归还是要有个目标方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