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战水匪四(2/2)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好,一个时辰生火造饭,半个时辰收拾完毕,午时出发前往鹰嘴崖。”
“是”将士们高声应允,然后各自开始自己的分工工作。
江风卷着硝烟掠过,沙船的龙旗在晨光中猎猎作响。而此时的厉无常,早已带着二十余名手下回到黑风帮老巢,正焦躁地清点着财物,准备随时逃离这片是非之地。
汪大山还在对着江水干呕。张奎拍着他的后背递过水壶:“喝点淡盐水,第一次见这场面都这样。”他接过水壶猛灌几口,看着甲板上士兵们清理尸骸的身影,突然觉得怀里的长枪沉了许多——昨夜那枪刺穿水匪咽喉时的触感,仿佛还残留在掌心。
毛子带着人将十六名俘虏押到船尾,用绳索串成一串。其中有个豁嘴汉子反复哀求:“官爷饶命!我就跟着混了三个月,没杀过人啊!”赵顺瞥了眼他腰间的血痕,那是被光明铠的棱角划破的,冷声道:“想活命就老实干活,搬尸、洗甲板,表现好自有你的活路。”
船工们正用多功能军刀和木工工具修补被火箭灼坏的船舷,刀刃削掉焦黑的木屑,露出里面坚实的橡木。随记隶员蹲在角落记录战果,本子上的“震天雷八枚”“石灰弹三十二枚”字样,被晨露洇得有些模糊。三名重伤士兵躺在船舱里,军医正用烈酒清洗断骨处,他们咬着木棍闷哼,额头的冷汗浸湿了鬓角。
将士们扛着铁锅、粮食袋走下沙船来到岸边平坦处开始埋锅造饭。三堆篝火噼啪作响,铁架上的河鱼烤得金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里鱼最多),油脂滴在火炭上滋滋作响,混着麦粥的香气在河岸弥漫,刚出锅的烤面饼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汪大山蹲在角落,手里捧着青瓷碗,碗里的麦粥冒着热气,就着酸脆的泡菜吃了两口,胃里还是隐隐发紧——昨夜甲板上的血污总在眼前晃动。
“大山,再吃块馒头。”张奎递来个白面馒头,表皮烤得焦脆,“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待会儿要是怯场,我可饶不了你。”
汪大山红着脸接过,刚咬一口就被烫得直呼气,引得周围士兵一阵哄笑。不远处,毛子正带着俘虏清洗甲板,豁嘴汉子卖力地擦着血迹,时不时偷瞄岸边的炊烟,喉结上下滚动。
赵顺坐在块平整的礁石上,面前摆着青瓷碗,里面的麦粥已经凉透。他看着将士们吃饭的模样,清了清嗓子对围过来的几位班长说:“都坐吧,聊聊攻打鹰嘴崖的事。”
一班长毛子放下碗,抹了把嘴:“排长,依我看,直接强攻就行!咱们连黑风帮主力都打垮了,还怕他个老巢?”
二班长周平摇摇头:“鹰嘴崖是天然石窟,易守难攻,硬闯怕是要吃亏。不如让侦察兵先摸清楚里面的布局。”
赵顺点头:“周平说得对。张奎,你带侦察班从右侧峭壁摸过去,看看有没有侧门;李虎,让你的人准备好踏张弩和石灰弹,随时应对正面强攻;毛子,看好俘虏,别出乱子,记得每个俘虏给个馒头,可别饿死了;李凯,把能用的匪船收集起来,正好可以使用。”
“是!”六位班长齐声应道,各自起身安排任务。
汪大山啃着馒头,听着他们的部署,心里渐渐踏实了些。阳光透过崖壁缝隙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混着饭菜香,倒有了几分在家乡的惬意。
饭后,赵顺带着几位班长来到沙船甲板,指着鹰嘴崖方向:“根据俘虏交代,鹰嘴崖有三座石窟,主窟是黑风帮总坛,左右两窟是粮仓和兵器库。厉无常肯定在主窟里,咱们得速战速决。”
李虎攥紧拳头:“排长放心,我带三班、四班从正面突破,保证撕开个口子!”
周平补充道:“我让五班、六班带十架诸葛连弩,压制洞口的弓箭手,给一排掩护。”
赵顺点头:“就这么定了。注意保护人质,尽量别伤及无辜。出发前,让弟兄们再检查一遍武器。”
午时的太阳刚爬到崖顶,队伍整装待发,沙船缓缓驶离河湾。十六名俘虏卖力地划桨,豁嘴汉子时不时偷瞄甲板上的光明铠,眼里既有恐惧也有几分羡慕。汪大山站在船首了望,手里的长枪被磨得发亮,他终于不再干呕,只是吃饭时总觉得嘴里有股铁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