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304章 木河卫

第304章 木河卫(1/2)

目录

丁十六是山西潞州府长子县人,长子县这地方很多书友可能不知道,但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情。

那就是武安君白起埋了赵国40万降卒的长平之战,关于长平之战,过程非常复杂,与本文故事无关,故不作赘述。

元末战乱时,中原打得翻天覆地,黄河又连年泛滥,有二十几个口子泄洪,朝廷也不管,下游的老百姓被洪水辇的到处跑,当时的处境根本就是人间炼狱。

但山西特别是晋南一带,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使得当地百姓躲过了大部分的兵灾和天灾。洪武朝前期,山西人口有410万,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已经超过了600万,绝对算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

丁十六家躲过了洪武朝时期的几次人口迁移,但这一次终于被官差摊牌到了他家。

幸运的是,与洪武朝的迁移政策,“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严酷相比,这回每户只需出一丁。

但不幸的是这回永乐迁移是招募人去卫所当兵,丁十六家本是民户,这等于迁出去的那口人就要改为军户了。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明朝军户和民户有多大区别,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太祖朱元璋曾经夸口说:“吾养百万兵,而不费百姓一粒米。”稍微动一下脑子,能搞清楚这里头的逻辑了。

养兵不可能不花钱粮,你不从百姓身上薅羊毛,那可就等于把天下的担子全压在军户身上了。

众所周知,明朝实行的是“世兵制”,就是军户永远是军户。

兵法里有一招叫“围城必阙”,意思是围城的时候一定要给人家一个逃跑的口子,人有了希望,就有了软肋。

世兵制显然不适合长期执行,因为你没有给人家丁点儿希望。许多晚明小说提到卫所兵过得如何穷苦,被上司盘剥的多么厉害,其实根子就在于这种制度一开始就想当然了。

第一个搞屯田的曹操就论证了这一点,乱世人命如草芥,官府把土地分给流民,官府拿走大头,流民能活下去,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但到了太平年间还这么搞,军屯体系就会迅速腐败,甚至连曹魏政权的经济命脉都转移到了司马氏手中(大批屯田官都是司马家的家臣),因此司马炎上台立即就废除了屯田制。

丁十六是家中次子,今年19岁,经过家人讨论,他是家里出丁的最合适的人选。

他也没办法,只能接受现实。但丁十六其实心里是乐意的,在山沟沟里长大的他,一直渴望去外面见见世面。

很快他就和县里的其他壮丁上路了,一直走到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办理了迁移手续,领了川资凭照。

这时候官府的一位老爷拿着个大喇叭对大家喊话,说是这回去辽东军屯,每个人给发50亩田地,三户共享一头耕牛,种子也是官府提供,并且头三年是免税的。

大伙儿拿着安家银子,到那边可以置办农具和生活用品等等。

丁十六抱着刚领到的棉衣,和同行的几个老乡交换着眼色,都隐隐有兴奋之色。

这棉服是旧的,但是很厚,浆洗的干净。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明国的走私贩子从塞国淘换来的,几乎就没啥成本。和大明官府合作,大伙儿就把这笔被服银子吃下了。

丁十六他们可不懂这些,正跟那儿发春梦呢,结果不知从哪儿呼啦啦来了上千名士兵,把他们一个个全用绳子绑成一串儿。

好在帮的比较敷衍,也只捆了一只手。官府说是怕大家掉队,才这么做。

虽然心中不快,可又领了棉服,又领了钱,还给分地,丁十六他们也只好背着行李,跟着大队伍踏上了迁徙之路。

好在大槐树这边有好多平板车,有些还有挽马拉车。

后来丁十六听说这些车都是朝廷跟秦王的长安自行车厂采办的,汉王还在里面有股份之类的。他也不懂股份是个啥,反正觉得这些都挺新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