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章(2/2)
誉王妃朱氏就心酸不少,她今年也33了,有孕的几率低的不能看,自己夫君又没有子嗣,纳小是板上钉钉的,只是没有想到陛下会这么着急,连孝期都没出,就赐婚了。
蒋氏拍了拍闺女的手道:“待出孝后,你要不擡举几个丫鬟,这侧妃的孩子是不可能抱到你名下的,你得早点打算。”
誉王妃心酸的咬住了下嘴唇,不想同意亲妈的提议。
蒋氏叹气道:“闺女,你该清楚殿下的展望,如今殿下膝下无子,淮王和靖王的子嗣都到了想看的年纪,再这样下去,别说陛下会不会考虑殿下了,就连家里……”
誉王妃的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下来了,也是,她再生不出孩子,也不愿意擡举丫鬟,指不定家里会送庶妹来……罢了罢了,都到这一步了,自己也只能这样了。
见誉王妃认命了,蒋氏话锋一转,又说道:“依制,亲王可以有两个侧妃,陛下已经赐了一个了,或许很快会赐第二个,你得想办法赶紧把另外一个位子填上。”
誉王妃见自己妥协还不行,还得帮着纳小,忍不住发脾气道:“您说的轻巧,这一下子让我去哪里找人!”
蒋氏也不恼,看着誉王妃意有所指道:“那个叫秦般若的,今年年纪也不轻了吧。”
听到秦般若的名字,誉王妃的眼睛转了转,她记得那个家伙的年纪也28了,而且出生低微,就算生下孩子,自己也能抢过来……
蒋氏见誉王妃上心了,便没有多说,反正离出孝还有大半年,不急在一时,只要自家闺女上心就好。
之前太子和誉王平分秋色的时候,大家包括梁帝都被困在了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中,直到言皇后来问给安王选哪家王妃,梁帝才反应过来,他又不是只有太子、誉王两个儿子,他的选择面还广呢!
确实,忽略质量的话,梁帝的选择面确实广。
去年的朝堂论礼点醒了不少人,梁帝现存的皇子都是庶子,为什么非得盯着太子和誉王看?
然后就有了这接连赐婚的圣旨,这么一搞,最难受的就是誉王,原本他的铁杆都被林殊抽的差不多了,这下那些骑墙派也走了,就连姻亲都有了动摇之意,言家旁系也在暗示自己要一个有着双方共同血脉的孩子。
原本意气风发的誉王被这样一搞,被迫卖身,私下和言家旁系约定待孝期结束后,就迎娶言家姑娘为侧妃。
当然,这事誉王没和誉王妃说,誉王觉得自己可以通过一年的奋斗来改变现状,那就没必要让誉王妃提前伤心了……
当然,誉王不是傻子,不至于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看出来林殊在坑自己,不过现在的他也没能力跟林殊翻脸,最多就是不再去找林殊,对此林殊已经有准备了。
至于萧景琰,他对梁帝的赐婚极为不满,他又不是没有孩子,搞一个立场不清的女人过来,这不是给他增加实力,而是拖后腿,既然是拖后腿,那他还要接受干什么。
再说了,现在的萧景琰对言豫瑾正内疚呢,梁帝来了这么一下,搞得萧景琰更内疚了。
不过纳侧妃一事至少在一年后,萧景琰收敛了自己的情绪,沉浸到军改中去。
时间很快就来到十月,霜降后各地秋收的统计年报陆续抵达了朝廷,沈追统计后有些欲哭无泪。
今年春夏本就偏旱,好几个州府早早就上报了灾情,所以沈追对今秋收成不好已有预料,只是没想到有些地方在初秋又爆发了蝗灾,好些地方都颗粒无收。
去年梁帝刚将庆国公等人巧取豪夺的土地分给百姓,今年就颗粒无收,朝堂上别说讨论救灾了,那帮老臣不叫着陛下均田惹怒上苍就不错了。
但数据再难看,沈追还得将数据报上去,今年可是他当户部尚书的第二年,绝不能出错。
只是沈追在上报之前,先跑了一趟靖王府。
得知沈追深夜求见时,萧景琰和言豫瑾都有些奇怪,但得知他是为了五州灾情一事而来,言豫瑾就懂了。
之前太子和誉王把持朝政的时候,克扣赈灾银两之事极为严重,不仅是银两,就算是粮食,十分之中有三分能落到百姓身上就不错了,百姓又不是傻子,吃不饱肯定要闹啊。
可百姓一旦闹起来,太子和誉王就说是百姓贪恩,直接扣一顶bao民的帽子,接着就派兵镇压。
再则上下官员沆瀣一气,就算又正直的官员想要上报,可折子都递不到中书省,更何况是梁帝的案桌上呢?自然是太子和誉王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只是可怜了那些百姓,一如当年的滑族……
沈追这次来,就是想要请萧景琰争一争这主事之权的。
第二日,原本胜券在握的誉王见萧景琰出声和自己抢活的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提出削减本府用度,拿出白银三万两安民,接着又捐了一万石的粮食。
这些靖王府不是没有,但那都是言豫瑾的嫁妆,萧景琰根本没脸用,至于靖王府产出,除了王府日常开支,其余都用来资助那些军中的孤儿了,每年别说盈余了,不要言豫瑾补贴都不错了。
至于静妃,原本依靠着林府还能拿出这些,但林府已经衰败了十三年了,她根本无力帮衬。
萧景琰就迟疑了那么一会,这个活就落到了誉王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