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章(2/2)
外加惠妃有宁王傍身,一般妃嫔也不会欺负她,怎么就突然被人针对了?
惠妃也不知道,她本本分分的,没招惹谁啊!不仅毁了她抄的经文,还害她被关了禁闭,她身体不舒服也不让她请太医,就连吃食也都是冷冰冰的,她这到底招谁惹谁了?
惠妃和静妃盘算了半天,也想不到自己到底得罪了谁,静妃好生安慰了惠妃一下午,回到芷萝宫后就让人叫言豫瑾次日入宫。
言豫瑾得知惠妃的遭遇后,也皱起了眉头,说实在的,言皇后不是个刻薄的人,梁帝摆明这次对惠妃的惩罚形式大于实际,外加宁王早三十年前就没有了继承权,谁没事去对付惠妃啊?
静妃想让言豫瑾去查这事,她和惠妃走的近,别是惠妃替她当了灾。
言豫瑾想想也是,便走了一趟正阳宫,说服言皇后加大力度查。
言皇后认真起来,效率是很高的,短短几天就查出了结果,是陈德嫔收买了言皇后身边的小宫女干的,目的是为安王出气。
言皇后得知缘由后脸上的无语收都收不住,中正定品一事上,萧景琰哪里做的不对了?为国家选取人才,自然是要通庶务,懂刑律、农事等,还得人品好的?安王名单上的那些人哪一个不是只知道收刮民脂民膏用来吃喝玩乐的,萧景琰将这些人刷下去怎么了?哪错了?
再说了,明明是萧景琰得罪的安王,陈德嫔冲着惠妃去干什么?惠妃又没得罪你,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也不知道羞。
言皇后确认事情是陈德嫔办的后,连审问都懒的审问了,直接罚了两年的俸禄,外加闭宫思过三月。
说实在的,这惩罚轻了,陈德嫔毁坏经文一事,往大了说是不敬太皇太后,有意破坏祭典,言皇后这般轻轻放过已经是仁慈了。
可安王没看到,在他心里陈德嫔是无缘无故被言皇后关了起来,秉承着天大地大,皇帝老爹最大的原则,安王将这事闹到了梁帝的面前。
梁帝了解完情况后,心里很是奇怪,虽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可安王这听不懂人话到底像谁?能在宫里养大孩子的,那个不是冰雪聪明,就算不聪明,那也听话懂事,这安王???
安王都二十多了,也不是梁帝宠爱的皇子,梁帝也没耐心教,直接一句‘皇后乃一国之母,依礼管教个嫔妃无错’就打发了安王。
安王被气个半死,可他没有底气反驳梁帝,只能将这事安到了宁王身上,不得不说,在欺软怕硬这方面,安王像极了陈德嫔。
正好六月十一,宁王迎娶南楚公主,因是两国联姻,这事是由礼部办的,安王就在礼部当差。
安王此人委实没有什么大局观,宁王脚伤一事虽然总所周知,但是谁都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大家有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当面骂人瘸子的事情做不出来,可安王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说出来了。
因是两国联姻,虽然双方都知道宁王脚有问题,可在婚礼当天,大家都不希望展现出来,所以礼部让人专门定制了鞋子,宁王穿着走慢些,看不太出来脚有问题。
安王到好,在六月初七的时候将鞋给弄坏了,这可把宁王气到了,不说惠妃和陈德嫔之间有什么恩怨,就说他的婚礼是举国大事,你这么干想干什么?
而且安王做事比陈德嫔还不遮掩,宁王上门质问的时候,他直接就认了,还当着礼部众大臣的面嘲笑宁王是瘸子。
宁王多年以老好人的形式示人,可这不代表他没脾气,他当场直接给了安王两个巴掌,说实在的,这是安王应得的。
但安王不这么认为啊,他最近被捧的飘飘欲仙,只觉得天下梁帝第一,他老二,当场就打了回去。
两个皇子就这样在礼部上打了起来,萧景琰正好路过,别人不敢拉架,他敢。
因着静妃和惠妃的关系好,萧景琰拉架的时候不免帮着宁王一些,安王看到萧景琰帮宁王,直接对着萧景琰出手。
就安王这种只能和不善武事的宁王打个五五开的人来说,萧景琰可谓是战力天花板了,轻松就将他按在了地上。
安王见自己丢人丢大发了,什么骂人的话都敢说,气的宁王直接用帕子堵了安王的嘴,拖着他跑到梁帝面前告状去了。
一边跑来看戏的献王(原太子,四皇子)、誉王和淮王也跟着去了御前,说起来他们都是哥哥,萧景琰最近圣宠傍身,安王都敢骂敢出手,一旦他得势了,所有兄弟都要遭殃。
当梁帝看到行三到行七的五个儿子绑着行八的儿子进来时,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更气人的是马上要成亲的宁王脸肿了,这时要将脸丢到国外去啊!
梁帝黑脸道:“谁给朕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了?”
宁王作为当事人,同时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大哥,当仁不让的开口解释了来龙去脉。
梁帝听完脸抽抽,他这个八儿子不能要了,哪有这么小家子气的?两国联姻在即,就连誉王和萧景琰都收敛了,没有大张旗鼓的争权,献王特赦回京也装作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这这这安王到底是怎么想的?
安王的脑回路没人懂,他这个时候还在嚷嚷萧景琰以大欺小呢。
梁帝心想,欺负的好,也不看看什么日子,两个当朝王爷在礼部互殴,皇室的脸往哪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