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侦探为何总在走神 > 来自师姐的请托

来自师姐的请托(1/2)

目录

来自师姐的请托

抓捕方四的过程乏善可陈,谢无同担心的事情全都没有发生。

鹿城警局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考虑到李憨修车铺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萧悟生大手笔地调来了好几桶麻醉气体,直接往里灌,然后把正要在里面自己捅自己的方四迷晕擡了出来。

最遗憾的是,几名持枪歹徒提前收到风声,早早跑路,他们没能堵到人。

不过,能找到方四,也算是鹿城警局难得打出来的大胜仗。余丹的调查小组把功劳全往谢无瞳身上推,谢无瞳也因此被提拔成为鹿城警局的正式探员。

“听说你当上正式探员了,恭喜哦。”

周末,谢无瞳法学院的师姐裴绯做东,请她吃饭,名头是祝贺她升迁。

但谢无瞳心知肚明,她毕业后,一直没怎么跟大学同学联系过。

裴绯突然找上门来,肯定是有其他事要说。

她也没花心思去听裴绯的套话,开门见山地问:“师姐你接受了方四的辩护委托?”

裴绯尴尬地用餐巾按了按嘴角。

“不是。你也不想想,你是方四案件的主办探员,我如果接受了方四的委托,还大大咧咧请你吃饭,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不好说,说不定辩护人挂的是别人的名字,实际收钱的是师姐你。”

“师妹说话还是这么直接哈。”裴绯竭力保持笑容,“这件事说起来,还跟谢教授有点关系。”

又是谢汛……

谢无瞳的眼神暗了暗:“跟测谎仪有关?”

“你知道的,学界一直反对仅凭测谎仪的结果定案的做法,就因为这样,测谎结果作为刑事案件证据的法律地位一直有争议。最近舆论上也在因为方四的案件,正在质疑测谎仪的可靠性,让法院认可测谎结论的阻力更大了。”

裴绯指着自己。

“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既然测谎仪的结论,已经经过了理论跟实践的双重验证,就应当被认定具有跟其它物证同等,甚至高于其他物证的证明力。”

裴绯压低声音:“我是来维护方四的测谎结论的。这个案件肯定还有其它物证,只要你们能让方四承认杀人的罪行,让物证跟测谎结果一致……”

“那我就不懂了,师姐找我是为了什么?”

谢无瞳皱眉分析道:“如果师姐是辩护人的说客,就要对外强调测谎仪的权威性,坚持方四的测谎结论显示他没有犯罪,从而争取无罪判决。如果你是替检察办公室说话,那就更怪了,检察办公室认为有无罪风险,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提起公诉就是。”

“我不是任何人的说客。”裴绯严肃地看着她,“我只是在维护我自己的立场,谢教授研发的测谎仪,真的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

“如果测谎仪的结论果真可靠,你的立场自然能得到维护。如果测谎仪给出的结论有问题,你的立场本身也没有被维护的必要。”

“那你的内心确信呢?”裴绯指着谢无瞳,“我们都很清楚方四有罪,难道就要因为学术争端,眼睁睁地看着检察办公室放弃起诉方四,让一个明明有罪的人逃脱法律制裁吗?”

“这不是学术争端的问题,这叫程序正义。”谢无瞳起身,“师姐怎么开始学媒体说话了。这不是一名律师应该发表的观点。”

“所以,师姐,你究竟是替谁来求方四认罪的测谎报告的?”

“好吧。”裴绯的态度软了下来,“是李憨的遗属。他们得知方四有可能不会被起诉后,就找到了我。李憨是做生意的,遗产很丰厚……”

“师姐在试图向探员行贿?”谢无瞳挑眉。

裴绯盯着她的表情看了半天,笑了。

“师妹,没有依据的话,不要乱说。我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罢了,没有要给你好处的意思。”

“那就好。”

谢无瞳不再逗留,起身离开,留下一份已经结过账的账单。

不成想到了周一,萧悟生又把戚徨跟谢无瞳一起叫了过去,提出了跟裴绯一样的要求。

“我想把方四这个案子办成铁案。你们都想想,怎么样才能拿到方四有罪的测谎报告,说服检察办公室起诉方四。”

“凭方四家里的安眠药,方壹的水杯里的药物残留,还有方壹水杯上方四的指纹,还不够吗?”戚徨皱眉。

“物证太少了,关键是没有测谎报告。检察办公室已经把卷宗退回来两次了,要求我们补充证据。说是要求补物证,其实还是要我们补测谎报告。”

“这个案子已经在公众面前露了脸,如果方四最后没能判刑,对测谎仪的权威性,影响很恶劣。”

“所以,你们为什么都这么执着于维护测谎仪的权威性?”谢无瞳不解。

“如果测谎仪真的有问题,那就不应该迷信它给出的测谎报告。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还有嫌疑人认知错误的情况。有可能嫌疑人自以为犯了罪,但其实没有;或者以为没有犯罪,但其实有呢?”

“不是每个案件都是李憨车祸案。”萧悟生拍着桌面上厚厚的卷宗,“百分之九十九的刑事案件,都很简单,测谎仪给出的测谎报告也都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那剩下的百分之一……”

“能解决百分之九十九就够了。”萧悟生打断她,“你不要把法学生的思维带到警局的工作里。你知道测谎仪投入应用之前,鹿城警局的破案率才多少吗?”

“推翻测谎仪的权威性,说得轻巧。多少人因为测谎仪的存在而放弃了谋杀的想法,多少本来应该是悬案的案件被侦破。测谎仪投入使用后的破案率,就是比过去要高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