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1/2)
第12章
待顾青云抵达城南县衙,天色已近酉时。
随着衙役穿过大堂,又走过一段长长的甬道,顾青云到达了一处厅堂。堂前悬挂一方黑色匾额,上书“琴治堂”三个鎏金字体,这是知县日常处理政事、接待贵客的场所,现下知县秦安已经在里面候着了。
顾青云站在堂前,听着耳畔衙役恭敬禀报的声音,心中暗忖,戚彦昭怕是已经审讯一轮。
这时,堂内传来一道浑厚的声音:“进来!”顾青云擡脚走了进去。
县令秦安在南浔县已经任职两年了,再有一年便能参与官员考核,是以正牟足了劲地立功,想在这最后一年里,为自己的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青云对他的印象不算坏,虽然称不上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但在正事上也不曾犯糊涂。
顾青云在堂前站定,朝上首右侧席位拱手见礼:“学生见过大人。”秦安捋了捋下颌处稀疏的胡须,含笑点头:“顾茂才不必多礼,本官听闻这次贼匪能够顺利落网,都是有赖于顾茂才的神勇。”
顾青云在知县的示意下就坐,手边是一杯刚沏好的茶水,他顺手端起茶盏:“大人说笑了,学生也只是拖延些许时间罢了,真正制住劫匪的,还是公子那一箭。何况,众位衙役来的很是及时,否则学生这会儿怕是不能站在这里回话了。”
知县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嗯,本官也听说了,公子的箭法素有百步穿杨、弦无虚发之称,这次行动也是在他的指挥下,才会如此顺利啊!”
“行了行了,别给老子戴高帽子,这次行动得以顺遂,全是这位书生的功劳!”
秦安乍一听见声音便坐不住了,立刻站起身,往外迎了了几步,到得跟前,才要行礼,便被不耐烦的戚彦昭挥手免去了。
戚彦昭径直走到首位坐下,秦知县殷勤地从仆役的手中接过杯盏,毕恭毕敬地呈给戚彦昭,“公子请用,此乃我们南浔县的特产之一——浮梁茶,香气清新淡雅,味道如兰似竹。下官听闻公子千里跋涉,特地叫人备下此茶水,勉慰公子一路舟车劳顿。不知公子尝着如何?”
戚彦昭掀起杯盖,轻刮两下,啜了一口继续道:“恩,不错,你有心了。“
知县听闻回话喜上眉梢,正待继续开口,戚彦昭已经转向顾青云:“听闻你已有秀才功名?”
还未等顾青云回话,一旁的知县连忙回道:“正是正是,公子真是料事如神。这位顾茂才,前年便已过了童试,得了生员功名。”
戚彦昭无语得看了他一眼,都说了是听闻了,还料事如神?所以说他最不喜欢和这些官员打交道了,说话不是阿谀谄媚就是拐弯抹角,一点也没有外祖父军中的快人快语。
顾青云看出对方眼里的不悦,适时回道:“公子说的不错,青云侥幸过了院试,现下仅是一名生员罢了。”
戚彦昭眼中流露满意之色:“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1】。不错,方才那番表现,也不算辱没了这个好名字!”
顾青云微微垂眸,掩去眼底的复杂之色:“公子谬赞。敢问公子,可有审出什么紧要消息?”
戚彦昭听他提起劫匪,面上换做凝重:“这次多亏你警醒,提前向县衙递了消息,否则运往边关的粮食便保不住了。只是,”他神色一变,视线如刀,锋利地刺向顾青云,“这等朝廷紧要之事,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秦安也很好奇消息来源,先前这人前来告知时,只说听到劫匪密谋,可既是密谋,又岂能轻易叫外人听去?他不大相信,可谁让府里另有一尊大佛,戚彦昭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亲自前去查探。
顾青云听了质疑的话,并不生气,以戚彦昭的地位,会有此疑问,也是人之常情:“青云虽不清楚阁下身份,但见公子居坐高堂,定然对此事有监责之意。既如此,我便直言不讳了。此事还得从月前学生落水一事说起……”
顾青云简单地向他们解释了事情前因后果,二人才恍然大悟。
“这么说来,那些劫匪其实是冲着你来的,只是你机缘巧合之下,意外听到了‘赣州粮草’几个字,所以才起了疑心?”戚彦昭收起眼中的怀疑,换了副和煦面孔。
顾青云却并未放松,他知道这番说词,无法轻易说服眼前之人。别看戚彦昭此时一副放松姿态,看似信了他的话,实则疑心更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