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第59章(2/2)
这两位娘子都是边镇富户出身,黄副将和马副将从前也是陈一羽的副将,所以陈一羽起义之初,他们二人就立刻跟着反了。
只是义军也需要日常开销,作为领头人的家眷,她们带头捐了自己的嫁妆,这才撑起如此庞大的队伍。
和她们交谈中,虞欢又得知,陈一羽现在的妻子是新娶的。
黄夫人说起这话时,眼里掉了几滴泪珠,叹一声,“她是个福薄之人……”
“当初陈元帅宣布起义,接着就开始打仗,她帮着安稳义军家眷,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累。哪知道那场仗打得太匆忙,我们折损太严重,关键时刻还是她换了陈元帅的衣服出去拖延时间,才解了那次危机。可惜她自己却死在了乱军里面,唉……”
“……陈元帅自然也是悲痛的,但是他肩上担子太重,没有精力去办后事,只能随便找个好一些的地方,匆匆把她葬了……”
马夫人被勾起了伤心事,眼圈也红红的,说完这些话,悄悄同虞欢指了下前面不远处的一辆马车,“那位就是陈元帅的新夫人,她是归远县县令之女,前不久刚刚嫁给陈元帅,可惜你们来投奔的时候赶得不巧,要不然还能喝到一杯喜酒呢。”
“喏,城外那座营房,便是这位新夫人仗义出资,用自己的嫁妆捐来的。”
“……是啊,那县令是个识时务的,有这等机会,自然要来攀附,为此还奉上了自己的大半家产,全都交给陈元帅支配。”
虞欢听着这些话,在心中思忖:
陈一羽现在每占据一处地方,开出的条件都是一年内无须交税,而养兵却是个销金窟,这么多人的庞大开销,难不成都靠几位娘子捐出的嫁妆和新岳丈的家产?
正想着,忽然听黄夫人满是赞叹的在她身旁说,“王娘子的这几匹马真是不错,膘肥体壮,不知是从哪里引来的良种?”
马夫人也跟着说,“是啊,妾家中也有马场,但就算是马场里最好的那匹种马,毛色骨骼都不如王娘子的这匹。看看这健美的体格,这几匹马真是宝马啊!”
黄夫人又说,“听闻王娘子也极为识大体,想当初兹虏围城,城中守军甚少,还是王娘子独自出钱雇下城中青壮,才在短时间内迅速凝结起一大批军户,让他们死心塌地帮着沈岭守城。王娘子的这份心胸,倒是真像陈元帅先头的那位夫人。”
马夫人:“王娘子的一片赤诚之心,妾自愧不如,往后到了燕都,我们若有什么不懂的,恐怕要多叨扰娘子一二了。”
她们两人一唱一和,从那三匹乌骓马夸到虞欢以一人撑起全城后勤的实力,言语之间除了羡慕,佩服,还有一些别有目的的讨好。
之后的几天,虞欢有意和其他女眷都说了些话。
也在这些交谈中知道了一些梁镇上的事。
和武承镇一样,梁镇这座军镇也从多年前就面临着欠饷的情况,有些家中有田产的,也同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中将田地无奈卖给富户,换得远低于平时数量的米粮度日。
甚至这一路上所过的城池,也处处都能看出因年景不好以至吃喝都成问题的情况。
这些情况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而是可以一直上溯到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
虞欢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她开始意识到,乱世并非她过去以为的,仅凭虞晃一人之力搅乱风云,就能让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起,民不聊生。
而是经年累月的积累。
等到所有人都承受不住旱涝霜冻、苛捐杂税、倾轧等等带来的痛苦,它就会像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随便一阵风刮过,就四分五裂。
现在大燕这座房子就快要全倒了,要重新盖起房子,只有清理掉原址上的废墟,重新添砖加瓦。
这条路,比她之前以为的,还要难走。
……
进入燕都这天,又下起了小雪。
北地的早春总像是初冬,只有在风呼啸而来时,才能从风里嗅出一点春天的气味。
没有那么凛冽刺骨,而是带着尘土气息的直来直去,宣告新时节就此开始。
城门处等了很多人,虞欢一眼就看到沈岭。
青年一身轻甲,挺拔如松,眼眸明亮。
风卷着雪飘落在他周身,早春的寒气却侵不到他似的,凭空化成一股暖意,日光虽透不过来,但仍为他镀上一些明快之色。
他从人群之中走来,神色是稳的,步子迈得却大。
不多时就走到虞欢马前。
虞欢一直没有下马,她握着缰绳,在马背上注视迎面来的沈岭。
点雪大概是在原地停留得久了,总是想撒开四蹄飞奔,然而背上的主人不发号施令,它只有默默动一动耳朵,略微表达自己的不满。
沈岭仰头往上看,手早就自然的接过缰绳,接替控住点雪的任务。
周围渐渐聚来目光,他也不理会,先是目测一下高度,心中觉得可行,才伸出另一只手,小幅度的拽了一下虞欢的衣袖。
虞欢顺着他的力道俯身,摆出倾听的姿态。
她非常好奇,多日不见,沈岭对她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青年将军眉眼弯起,灿如朗日的眸光盯住她,第一句话是,“阿琅。”
嘴角的弧度一直上扬,两个字轻快又坚定,似乎还残留着校场点兵时的铿锵。
“……我刚练完兵,嗓子哑了,手也酸了,阿琅能不能和点雪商量商量,捎我一段?”
虞欢感到诧异的挑眉。
如果她没看错的话,沈岭这是在……向她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