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中的三字经(2/2)
秦谦还在思索,却听到了胡珂发出短暂的嗤笑,以为那是对自己“九皇子”封位的嘲讽,便挑着眉问他:“很好笑?”
胡珂又哈哈了两声,见秦谦表情不太好,才收敛了笑容:“我不是在说殿下你,我是想起来,你一年前去蜀中,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人?”
“你是说……孙黎?”秦谦也想起了这人,花了几百万两银子买假盐的哑巴商人,最后还给他留了新盐和盐律,不求权不求财,只是为了收回假盐、整顿盐场。
“一个孙黎,一个褚卫,一个韩阳,”胡珂用折扇敲了敲秦谦的肩膀,“诶,殿下,你可还认识赵钱、周吾,嗯?”
“什么乱七八糟的?”秦谦嫌弃地看了他一眼。
“百家姓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胡珂一脸委屈,“我小侄子天天都在背的。”
秦谦一脸恍然,而后拧起眉头,似乎真的在思考自己是否认识其他类似名字的人。
“我开玩笑的,殿下,”胡珂无奈,“不必如此较真。”
秦谦却一脸认真:“不,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
第二日一早,秦谦就与穆钱碰头了。
两人商议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这批要运到江南的粮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穆秦谦提议,向外传递风声,就说朝廷开了豫章仓,他们只需要转换一下运送路线,假装是豫章仓运出的粮即可。
穆钱却不太同意。其一是粮食运送地太近,若有心人打听,距离太近查起来简单,容易翻车。其二是此等风声涉及朝廷,官方极有可能下场辟谣。即便秦谦有一些门道能让朝廷漠视此事,但背后之人亦有官家背景,天天接触一手消息,是真是假他们怎会分不清?
两人一番分析之后,决定铤而走险,编造一个荒唐的故事。
只不过故事的发酵需要一段时间,穆钱还需要等个三五七八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既然闲来无事,穆钱便打算回庐陵去看看自己的试验田。如今是九月,马上就要到秋稻开花的季节,正是选种配种的重要时期,穆钱能亲自去监督,自然再好不过。
只是……
“穆兄去庐陵做什么?”他的马车上莫名其妙又多了一人。
“自然是好奇褚兄的产业,想去参看参看。”秦谦说得很是自然,仿佛二人真的是认识多年的好兄弟。
穆钱呵呵两声,忽又想到一个主意,唇角勾起:“几亩薄田,穆兄既要参观,不如……”
秦谦歪头:“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