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1/2)
第六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食从地中来。华夏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兴修水利对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
而汉中郡被汉水横穿而过,水资源丰富,且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区域的时间很早,因而仅止成固一县,便存在着两处大型水利工程。
其一为湑河堰,建于平帝年间,
堰成后,可灌溉田亩上万,沿岸百姓都因之得利。
其二便是秦游此次的目的地张良渠,相传为高皇帝屯兵汉中时,留侯张良征集民夫所建。
不过在成固县故老相传的说法里,这位高皇帝的谋主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修渠之事才起了个头,就把后续的事项全部移交给了酂侯(萧何)与平阳侯(曹参)。
但成固县的百姓显然是更偏爱貌若好女,风度翩翩的留侯。
因而大家便把这条渠叫做了张良渠。
其实秦游本人是非常理解太守摊派修渠徭役下来这件事的。
自平帝初年席卷整个关西的羌乱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整个天下可以说是承平日久,民不知兵。朝堂上充斥着德泽四邻,仁义感化异族的声音。
眼看着以军功出头这条路已经废了,立志于在朝堂上攀登,给自家阀阅增加几行记述的官员们自然就要想别的办法。
四十年前那位汉中郡太守是怎么升的?不就是主持修筑了湑河堰吗。
一个湑河堰,成功让其人从帝国上百号郡国太守中脱颖而出,直升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义国狩应当是清楚自己的治政水平,知道自己没有昔年那位太守的手腕与魄力,从无到有修筑一个不次于湑河堰的水利工程。
所以想了个讨巧的方法,把整个汉中郡内旧有的水利设施来一次大修缮、大整改。
往昔只能灌溉几十上百亩田的,看看能不能达到千亩。因为各种原因被淤泥阻塞废弃不用的,想想办法重新启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总能让朝中的贵人看到他的努力与辛苦。
其中最为紧要的也是秦游所在的张良渠。
一来此渠为高皇帝是所建,意义不同。二来便是此渠也是所有待修缮工程中潜力最大的。
尽管两百多年来张良渠灌溉区域的农人们尽心竭力地维护着这条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区域的水渠,但个体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时光令泥沙淤积,木、竹、石修筑的拦水堤坝或被河水侵蚀,或在丰水期被冲毁。
现今张良渠能够灌溉的区域,已不足鼎盛期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只要张良渠的疏浚工作能够顺利完成,那汉中郡新任郡守义国狩的阀阅上就会多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长安的官职总是跑不脱的。
修渠之事,耗日持久,所以这位还没来得及将太守前试字去掉的一郡之主,便摊派了徭役下来。
不过这位王莽弟子显然是个脑子在线且爱名声的,不然也不会在征发徭役的文书中特意写上以七科谪之属为优这么一句话。
世家豪强惹不起,普通民户征调多了会影响垦种和税赋。
秦游在综合多方消息后推导出了这些与真相十分接近的消息,但眼下来看却并无什么用,因为他自己也仍是一条在漩涡中挣扎的小鱼,所掌握的力量还太小太弱。
*
“啪嗒。”秦游使劲将脚往上一提,结果便是脚出来了,穿着的草鞋却断了鞋舌,深陷在河岸的淤泥中。
秦游轻啧了一声,有些自嘲的用手指刮了刮脸,还是没习惯脚上草鞋随时随地撂挑子啊。
秦游干脆把另外一只脚也从草鞋里给脱了出来,赤足踩在泥中,然后弯腰,把两只鞋给拔了出来,转身使劲在尚算干硬的令一处河岸上敲着,让粘在其上的淤泥四散飞溅。
等会到河中洗洗,晒干后再换根鞋舌就还能穿。好一阵后,秦游对自己的初步处理感到了满意。
这时张阿小跑着冲了过来,嘴中还叫道:“秦君,秦君!”
秦游单手撑着大腿站起,然后稳稳两步离开了这片淤泥丛生的河岸。
他看向了自主动靠拢过来就一直表现得十分积极,让一直自诩为货郎中头号心腹的方甲都自叹弗如的张阿,问道:“什么事?有人逃走了?”
东乡的乡吏在花了半天多的时间,将他们这百来号人带到这个预定集结的地点后就潇洒离去,连一句话也没留。
现场也没有半个县府吏员接受统计,若非汉律中的连坐制度与秦游还算强大的威望镇压着,说不得就要出现逃役之人。
秦游以身作则带着人去搜集了柴火,让诸人勉强对付了一餐,又吩咐张阿与方甲把人给看好后,便独自一人来到这张良渠徘徊观瞧。
张阿气都来不及匀,便直接说道:“不是,有秦君您在,哪会有人想逃啊。”
他小小地捧了秦游一句,继续说道:“是县中水曹的吏员来了,见咱们队伍严整不散,便猜到有人主持,让我来寻秦君你。”
秦游闻言动作略微加快,出声问道:“可知来人是谁?”
张阿初时归附秦游是因为他与方甲消息渠道高度重合,知晓了秦游在暗中打听在乡道上劫杀货郎的罪魁,而且在他自暴自弃后尽数接纳了从前归附于他的货郎们。
他如果和秦游唱反调,夹在中间受气的只会是昔日的兄弟们。他已经兄弟们受罪了一次,不能让他们再跟着自己过不上安生日子。
只是在这近一天的时间接触下来,他深刻感受到了秦游远超年龄的沉稳,这才有了点归心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