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心中意(一)(1/2)
第100章心中意(一)
初春的风一路顺着承天门大街,呼啸穿过重重坊门,伴着一声高扬传报。
“报——”
“百里城大捷——”
两道的惊鸟展翅,落回在宫殿的五脊六兽上,檐下奔来一位身染风沙的官吏。
他拱手入内,激动禀道:“圣人,百里城大捷!”
高座于上的李洵听罢,沉寂的面容渐渐露出些喜色,他拍案,震得药盏都挪动,“好……好啊!”
李由林将那药盏一边移开,一边笑道:“两个月,百里城可算是守住了。”
李洵大笑声落在殿中,难得围着长案走动起来,“好好好!王离也算没辜负朕的期望。”
“王长史刚打赢便朝长安报了信,想来如今已是在回京的路上。”
阶下坐着的清河同李知听闻,也皆是松了口气,这消寂冷冽的太极宫,总归是因为大捷的消息,多了些淡薄的喜色。
清河扬唇望向李洵,“王长史从前是坐在文馆里头的人,如今在马背上也另有建树,倒是令人刮目。”
李洵自鼻腔中喜“嗯”了声,殿中又响起一阵爽朗大笑,他停住步子,“能文能武,我大唐便是需要这样的人才!”
“大家说得极是。”李由林将挂在木施旁的大氅给圣人取下来,又道:“如今便只剩朔方一处的战事揪心。”
便见李洵慢慢坐回椅上,面上笑意不减,“文征,我信他。”
陡然提及文征,李知坐在阶下倒是眼眸一顿。
若是战事结束,文征也该会回长安一趟,她还记得被锁在宫中的河间王,据说是被圣人关在了大明宫,河间王的话有几分真假,还得靠班师回朝的文征来印证。
正这般想着,殿内隐约又响起一阵高传。
李知撇过头细细分辨,入耳之声愈发清晰,脚步也渐渐变大。
“报——”
“朔方处已平定夷乱!”
下一刻传话官吏已入殿,他仰头喜报:“陛下,文征将军已将回纥打退,朔方危机已解!”
“好啊!”李洵大笑起来,双手扶着腰走动不止,连李由林将披上的大氅也弃下了,只觉得全身血热暖身,“从朔方处传来讯息快则也要个七八天,这般算七八日前文征便赢了这仗!朕便相信文征能灭了回纥。”
李由林也拱手笑着恭维,“文征使君天生将才,又久经沙场,此等小战于他定是不在话下。”
李洵点头,颇为赞同这话,“也不知文征何时抵达长安,算算日子我两人也有些年未见了。”
这话一出,阶下立着那人面上便有些不自在,他似有些为难地开口,“回圣人,文征将军并未打算进长安,此刻已经直上回北庭了。”
话毕,武德殿中的气氛陡然一静,殿内的一双双皆落在了他身,传话官吏挨不住这样的打量,额上早已是冷汗连连。
李洵方才还带笑的面容一点一点淡下来,对文征的质问悉数落在了传报人的身上,“他既已到了朔方,离长安也无非十日路程,为何不来见朕。”
便见阶下之人忙弯身拱手,“使君说,他离开北庭太久,恐腹背受敌,得快马回去。再者,未收复失地,使君他无颜见天子。”
未收复失地,恐无颜见天子。
李洵品着这话,面上已是再无表情,他扶着案缓缓坐下,眼神有些空洞,“他当着是因此,不敢见朕吗?”
无颜见天子,是因为被吐蕃与回纥所侵占的十六州?还是,因为薨逝河西已将近六年的诚太子?
李知擡目,圣人面上变换的神情她瞧得分明,便试探着开口,“陛下同文征使君有几年未见了?”
李洵回过神,慢慢吐气,“上一次,是六年前。”
李知一愣,没在接话。
又是大豫十一。
怀疑就像三月初春的枝芽,微风一扫清雨一落,便会疯长。
而河间王那时的话也总是会恰为时宜的闯入李洵的脑中,他的目染上些肃色,“派人去截住他,不论如此,这一次文征他该来长安见一见朕。”
“卑职……领命。”阶下官吏拱手应下。
“李知。”李洵复又将视线落在她的身间,他披上那件厚厚的大氅,起身朝下,“陪朕行一段路。”
“大伴不用跟着,清河你也先回去。”
殿中人俱是一怔,却也只能弯身道:“是……”
料峭春风吹动衣袍,李知跟在圣人身后,行着这段她并未行过的路。
眼前忽而显现的殿名,以及道旁难遇见的中官女婢,她才后知后觉这处,乃是大明宫。
诚太子未薨之前,圣人与官吏都是以大明宫为办事居住地,后来圣人听从方老道之言才搬回至太极宫。
而如今这处荒凉难见人影的阔大宫殿,只囚着河间王一人。
“知道朕为何要将你带到这处来吗?”李洵的声音自耳旁响起,带着些苍老的沙哑。
李知抿唇,“妾是那日唯一听见河间王疯言之人。”
李洵笑哼了声,“大明宫如今也只有朕与你,未敢言的话不妨敞明了说,顾左言他的聪明劲还是留着给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