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1/2)
为民请命
文定之喜无疑是给秦有时吃的最后一颗定心丸,此礼一过他将再无顾念,挥兵北上。
出兵当日,秦有时身披铠甲骑着百兽在民众夹道而送的欢呼声中领兵出城,与等在城外高举着“沈”字样的析军汇合。
秦徊只能送到这里了,她在城外分别拜别了父亲与未婚夫。眼含热泪的对父亲说着诸如“凯旋”、“必胜”等鼓舞人心的话,另一边对着沈致恋恋不舍的唠叨着“一路平安,望君万事小心”等字眼的嘱托。
沈致从小娘子的眼中感受到了其中所饱含的情深与用意,“放心,我们是后方部队,目标是安宁城,且不与秦有时同行,只要一切照计划行事是不会有事的。替我照顾好你自己,决不允许意气用事。”
话毕,他情不自禁的揽过秦徊的头,在她光洁的额间落下一吻。
这么多人看着,他这一吻让秦徊又喜又惊之际还怪难为情的,小脸“噔”地一下窜得通红,害羞的不敢擡头直视。
秦有时在一旁看不下去的干咳了两声,以示不满与催促。
虽说文定之礼已过,但到底还未明媒正娶,大庭广众之下就卿卿我我的,实在有失体统。况且等天下改姓秦以后,徊儿即是蒙诏的公主,到时只有最显贵的公侯将相才能与之相配,一个他国刚被提拔的小小侯爷怎值一提。
看着大军逐渐消失在天际,胡屠走上前来喟叹道:“还望秦大将军所到之处皆城门大开,没有流血没有伤亡,一路安稳无事的到安宁城将天下顺利拿下才好。”
此次秦有时挥兵北上主要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为了避免异逻含回过神来后派兵直接偷袭“老家”,他便特意留下胡屠在青索城镇守。
“若真能没有流血没有伤亡才好。”秦徊望着空无一人的天际喃喃自语。又矗立了良久,在胡屠的提醒下才随他进城。
胡屠将人送回府后便赶去军营了,秋祉赶忙来报说人已走。“尽快收拾好东西,只挑必要的拿,准备好我们就启程。”秦徊十分淡定的吩咐道。
-
没过多久,南方的城池便被秦有时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全部拿下。可如此皆大欢喜的景象甫一踏入北方的境地,便多少变了样。蒙诏昏聩无能的官员虽多,但若真遇到事时只要在忠良之辈的带领下大家还是会众志成城的一致对外。
只是这些缺乏战争经验的官兵,怎能与多年来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兵神”相提并论,最后无不是被打得无力抵抗、溃不成军。
对于甘愿臣服者,不论官绅或白衣,秦有时皆宽厚不杀;对于负隅顽抗甚至诋毁者,秦有时见一个削一个的脑袋,毫不手软。
心有余力能战到最后一刻的城池不多,毕竟能力弱且意志不坚定的还是占大多数。或为了避免血流成河,或听信了白乌之战的谣言,有些城池的郡守和县令确如胡屠所愿,果真大开城门欢迎秦军入驻。
可越接近安宁城,所面临的战况便要越激烈上几成。好在秦兵各个身经百战,等到安宁城之前清点人数的士兵来报,军中伤亡情况只有一成。
这是个还算乐观的好消息,夜间秦有时在军中发表了一番振奋士气的感言,还命人专门煮了几锅羊肉汤犒劳各位将士们。
情绪再加上胃的双重满足,等秦军在安宁城下虎视眈眈时各个都站得雄赳赳气昂昂,脸上皆写满了必胜的决心。
安宁城守城军将也姓秦,与秦有时算本家。这位秦将军站在城楼上,意图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有时退兵。
“秦大将军,您多年来为蒙诏鞠躬尽瘁、战功赫赫,更是蒙诏人人敬仰的‘兵神’,咱们自己人何须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为臣时我做到了摩顶放踵,自认心中无愧;如今秦某得百姓信任,推举我出来铲除国家的毒瘤,我更是义不容辞。方才你也说了,我是为蒙诏死而后已,才为蒙诏百姓所尊敬爱戴,我的所作所为自始至终都是忠于这个国家,而不是单独的某个人。可当今这个国家的掌权者害我儿子,伤我百姓,你若心中还有良知,就该打开城门,迎我进城!”
秦有时的声音浑厚洪亮,此番言语响彻大地。
秦将军一时被怼得哑口无言,白乌之战的真实情况他也听说了,但谣言毕竟是谣言,他不相信曾有万千功绩的圣上真的能糊涂荒唐到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情。
看来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秦将军清了清嗓子,换了种语调威胁道:“秦大将军莫再执迷不悟,圣上仁慈,命你只要放下武器,卸甲求饶,便不会连坐,对你麾下私兵也会从轻处罚。倘若你仍一意孤行,别怪秦某没提醒你,仅凭你一人之力就妄想攻破安宁城简直是痴心妄想!”
秦有时像是听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不免狂笑起来,“一人之力?你们若想以人数取胜,任我秦兵中不乏骁勇善战的征南军,也确实优势不大。可若我的帮手也不赖呢?”
说话间瞭望台的士兵观测到西南方尘土飞扬,广袤的大地上突然冒出密密麻麻的黑点,仿若成群结队的黑蚁正快速朝安宁城的方向来。观测兵将情况及时反馈到守城军将处,原本被秦有时的话唬住的秦将军顿时变得胸有成竹,“援军已近在咫尺,留给你考虑的时间不多了。”
援军?
秦有时全然不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