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 > 第072章 府试第一场

第072章 府试第一场(1/2)

目录

第072章府试第一场

秦朝宁经过考差们的检查与查校考引后,领到的牌子是甲丙,是个十分靠前的号房。

他仔细收好考引,便跟随着那些检查过的人流在贡院内沿着廊檐往前走去。

临聿府城贡院里的环境和隔间号房,都比盐边县的好上不少。不过,看上去均是年代已久,每间号房的木板都斑斑驳驳的。

片刻后,秦朝宁在第一排找到了自己的号房。他安静地进去号房里坐着,然后趁着考差未发放考题前,好好整理桌面的纸张笔墨。

府试的第一场,李知府、董通判与王知州现下都到场了。

这一场的考题,他们几人是今日清晨到了贡院后才商议出具,为的就是减少流程上的漏洞,不让科举舞弊的事情发生。

几人的神色颇严肃,考场内的众位学子见状,无人敢喧哗,发出点大动静。

府试前排的两列号房,李知府他们让人安排的是各县以及临聿府城县试中的佼佼者。之所以把他们的号房安排在前列,为的是方便考官们就近观察。

临近寅正四刻,考场内开始有监考衙役经过,逐一向各位学子发放第一场考场的试题。

在秦朝宁拿到自己的考卷后,他打开考题先仔细阅题,打算等自己确认好答题思路,再在草稿用纸上作答。

他的做法和县试里一样,像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似的。

而府试第一场,考的是出自四书五经的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的试帖诗一首、策论一篇。

八股文题目一:[1]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八股文题目二:[2]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题目三:以潺潺流水无尽命题赋诗一首。

策论题目四:[3]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等秦朝宁把题目看完,他在脑海中搜寻着面前各题的原文出处。

题目一,是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记录孔圣人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谦逊如孔圣人,都觉得自己不可能事事精通,表明自己当遇到不懂的问题该当如何?是抓住该问题的两个极端,找到中庸的那个点来应对。

对此,秦朝宁思索片刻,决定以[4]《大学》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来破题。

世间万物有其开始与终结,了解它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解它的规律。

题目二,则是出自《论语宪问》,书中原文在此处,是表达了孔圣人对于世人为官从政需要为国贡献,切勿混饭吃的思想。

这道题,对于秦朝宁而言,反而简单了很多。皆因在《论语》里,这种类似的观点就很多。他现在对于全书现在能倒背如流了的,直接拿里面的同类观点破题即可。

于是,他提笔在草稿用纸上写下:[5]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接着,他往下看第三题。待看完题目,他就打算把这题放到最后再写,中规中矩答题便行。

等到第四题,他认出其是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关于“利”与“仁义”之间的见解讨论的对话。

见此,秦朝宁顿了顿,尔后思量了一瞬,才提笔记下:[6]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待这几题都确定好了答题思路,他就把考卷放置一边,随即开始提笔、蘸墨,专心致志地在草稿用纸上对各个思路展开扩写。

监考的李知府,董通判,王知州几人,在众位学子埋头苦写的时候,就从几张公案桌后起身,走下台阶,开始在贡院考场内四处巡看。

今年府试的学子人数比往年多,他们内心是希望其中有多几个好苗子的。

眼下,他们把就近前列的几排逐一看完各个号房,把众人的状态看在眼里,想借此了解这些学子的些许心性。

对于遇事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者,他们就先把其房号记在心里,以便后续与其答卷水平对上号。

待把这几排的号房都巡看完了,他们几人才分开各自行事,随机去不同的区域继续巡看。

在下午的申时两刻左右,秦朝宁这会检查过自己的答卷无误,才举手缴卷。

当考差走过来时,从秦朝宁这边擡眸看过去,甲字号前排的号房里,有个熟悉的身影同样举起来手,示意要缴卷。

沿路走过来的考差便先收了陆杰修的考卷、答卷、草稿用纸,再过去收秦朝宁的。

秦朝宁这时就知道了陆杰修的号房比自己靠前。

此时,他与陆杰修几乎是相差无几的时间起身,俩人都正欲离开考场,于是双方的视线便在半空中相会。

见此,他们几不可察地微微点头示意,皆安静不语地默默离开考场。

直到出了贡院大门,陆杰修与秦朝宁才互相行礼。

“见过杰修兄。”

“见过朝宁弟。”

“不知朝宁弟今日府试试题如何看待?若有精辟见地,可否让我一闻其祥?”

“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个中属实小儿拙见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