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西山看我 > 去年春恨却来时(3)

去年春恨却来时(3)(1/2)

目录

去年春恨却来时(3)

午后时分,天上开始飘起了小雪,正仪门外的宫墙边已经搭好了数十个简易的木棚,未免寒风侵袭,左右都扎上了厚厚的毛毡。

因着李藏璧临时起意,沈郢、陆惊春等人受邀后也没有入宫,而是直接等在了内城的官署,待宣令帝君领一众内眷去往正仪门外后,李藏璧才姗姗来迟,招呼他们的马车从内城东南方的偏门走。

正仪门外的宫墙正对着五条长街,夹着四个坊市,未免百姓拥挤,木棚也三两分开搭建,最中间的永安街自然由帝君主事,左右依次为皇室内眷,再者便是参加此次馈遗的官眷。

不过李庭芜的姊妹兄弟本也没剩下几个,更遑论内眷,每年也只有她胞弟福禄王的王妃能来撑撑场面,勉强营造出一个姐弟情深的,天家有情的氛围。

几人的马车陆续停在了内城东南的偏门口,不远处就是都水监的官署,出了宫门,外面的百姓已经排起了长队,几条长街被堵得水泄不通,身着甲胄的京畿卫正在持棍拦着队伍,以免百姓争乱。

一共三个木棚,陆惊春夫妻占一个,李藏璧独身坐在正中,东方衍和沈郢一同去最右侧那个,听到这个安排,二人默然不语地对视了一眼,又相看两厌地别开了头。

李藏璧恍若未闻,擡步走向最中间的木棚,在其中放置好的圈椅中坐下,让侍从把备好的冬至盘放上棚前的桌案。

冬至相赠的礼盒是用竹篾编成的,其中包括两个冬至团和一壶节酒,一个棚后备了千余份,两人配合着,一人拿一人给,送起来很快,前来领取的百姓也大多衣着体面,只是为了讨个年节的彩头,拿了竹盒后高高兴兴地向侍从身后的太子殿下行个礼便走了,有些还会说几句吉祥话,李藏璧端坐在木棚内的圈椅之中,俱都含笑应了。

行至中途,右侧的东方衍突然走进了她的棚中,屈膝行了个礼,脸上的笑有些勉强,问:“殿下可否让臣留在此处?”

她挑挑眉,问:“怎么了?”

东方衍道:“这天本就冷,若还在冰窖中待着,那可真是没有活路了。”

她愣了一下才明白他的言下之意,心中好笑,正要说你还是忍忍吧,那边沈郢也擡步走了过来,面无表情地看着东方衍道:“馈遗大事,东方大人还是不要乱走为好。”

东方衍嘴角盈起一抹浅笑,道:“这天太冷,我只是想来问问殿下有无多余的厚衣。”

沈郢道:“下官马车里还有一件披风,若大人不嫌弃,我可让侍从取来予你。”

闻言,东方衍忙向李藏璧投去求救的目光,嘴上一边应付道:“还是不麻烦沈大人了,这一来一回总是麻烦。”

见沈郢还要说话,李藏璧适时打断道:“馈遗还在行进,你们二人站在这像什么样子,都回去吧,等会儿孤便让人去官署取几件披风来。”

太子殿下都发话了,二人只得应是,正要转身离去,却又听见李藏璧道:“沈郢,你留一会儿。”

此话一出,二人顿时神色各异,东方衍脸上的笑容倒是没变,但却不难看出有几分失落,沈郢则默然看了东方衍一眼,身上的气势也盛了起来。

李藏璧没理会他们之间这种微妙地转变,等东方衍走后便随手指了指自己身旁的椅子,淡声道:“坐。”

这种场合坐在李藏璧身边是什么意思不言而喻,就算是沈郢也难以控制那一瞬间的心跳失常,擡步走到她身边,复又确认了一遍:“……坐这?”

李藏璧点点头,目光仍落在棚外的人群中,道:“坐吧,”

他蜷起手指,小心地坐下来,明明是和隔壁一模一样的圈椅,他却莫名觉出了一些紧张,好似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

这个位置,这个身份,这个人……

他将手指虚虚地搭在膝盖上,好一会儿才听见身旁的人开口问道:“上次你在官驿夜半求见,是有什么急事吗?”

她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平静,丝毫看不出什么起伏的情绪,沈郢也摸不准她有没有因上次的事反感于他,沉默了半息,还是坦诚道:“……上次,是我醉酒失仪,并无什么急事。”

李藏璧道:“以后莫要如此了,毕竟是在外面,难保不隔墙有耳,你说的事我自有分寸,既然你要帮我,也该相信我。”

她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够他听见,再远一些就会被嘈杂的人声盖过,这种距离让沈郢感到一丝莫名的满足和心安,胸腔中压抑许久的焦渴再一次鼓动起来。

他低低地应了声,说:“我相信你。”

……

临近黄昏时,所有备好的冬至盘都送到了百姓手中,京畿卫疏散着剩下的百姓离开此地,李藏璧等人也从偏门回到了马车上,沿着原路返回宫中。

今日是冬至夜,城中免了宵禁,四处都极为热闹,但李藏璧没空游玩,馈遗事毕后就匆匆赶回了拱玉台,待到夜幕降临又更换衣衫,从嘉福门一路赶去了崇仁坊。

推开院门,元玉正卷着袖子在檐下喂元宵,主屋的门大敞着,七八个人围在桌案边收拾满桌的文书,见李藏璧来了都停下手中的事情转身行了个礼,她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侧头看向在院中等候的郦敏,问:“怎么样?”

郦敏神色凝重,道:“我们比对了两方的文书,发现誊录确实有问题,从崇历八年的九月开始,计薄中就有些钱数并不相符。”

李藏璧道:“计薄都是要盖印的,也能誊错?”

郦敏道:“不仅是钱数,还有一座堤坝所用的石料和木头也不一样,都水监的原作写的是杨木,但都水监的誊抄本中写的却是松木。”

李藏璧道:“我记得你之前说过河道最适合用的是松木桩?”

“是,而且杨木比松木便宜,”郦敏道:“石料用的数量也差得很多,折银起码有上千两了。”

“还有其他地方用过杨木吗?”

“只有一些栈桥的围栏,扶手用上了,其余的便没了。”

李藏璧思忖了半息,道:“难道说只是修堤的官员中饱私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