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一十八章 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1/2)
E餐厅里,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座谈会的会场,长桌铺上了深蓝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葡萄、哈密瓜、西瓜,还有刚烤好的馕饼。吴浩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光伏阵列渐渐亮起夜间指示灯,像一片蓝色的星海。
“吴总,林博士到了。”齐广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转身一看,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一份发言稿。“吴总,我还是有点紧张。”林博士腼腆地笑了笑,“要在这么多专家面前发言,怕说不好。”
“别怕,就说说你为什么来这里。”吴浩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的故事,比任何数据都有说服力。”
七点整,座谈会正式开始。吴浩先介绍了基地的发展历程,然后话锋一转:“高薪,选择来戈壁搞研究,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
林博士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去年我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导师给我推荐了硅谷一家公司,年薪五十万美元。但我看到浩宇工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关于新型陶瓷材料的研究,正是我一直想做的方向。”
他顿了顿,眼里闪着光:“来基地考察时,吴总带我看了他们的实验室,设备比麻省理工的还先进。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这里没人会问你什么时候出成果,只会问你需要什么支持’。现在,我研发的耐高温材料已经用在电磁炮上,这种成就感,多少钱都买不来。”
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周院士率先提问:“你们的人才评价体系,真的不看论文数量?”
“真的不看。”吴浩回答,“我们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创造了多少价值。林博士的材料,让电磁炮的炮管寿命提高了三倍,这就是最好的成果。”
张副总接着问:“年轻人来了,能有多大的自主权?”
“我的实验室我做主。”林博士笑着说,“上个月我想尝试一种新的烧结工艺,需要进口一台设备,申请当天就批了,半个月就到货。在国外,光是审批流程就得三个月。”
座谈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专家们纷纷提问,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从成果转化到生活保障,吴浩一一作答。当有人问起基地的未来规划时,他走到窗边,指着窗外的星空:“我们想把这里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让更多像林博士这样的人才,在这里实现梦想。”
离开会场时,王总特意拉住吴浩:“小吴,明天我带李哲来,跟你们聊聊技术合作的事。这小伙子,今天看无人机看入迷了。”
吴浩笑了:“随时欢迎。”
回到房间,吴浩打开笔记本,在“考察团接待”那一页写下:“专家认可,合作可期。”窗外,戈壁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亮得仿佛触手可及。他知道,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因为一群有梦想的人,变得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有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