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超光速航行’与‘如何刹车’(2/2)
即一颗大质量天体的附近区域。
但它的出口却是不固定的,利用这项技术航行会让飞船最终随即出现这颗大质量天体的希尔球半径内。
这对于利用它的文明来说很显然是必然要解决的难题,否则这项技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一开始徐川想的便是将两颗恒星‘连接’起来,既可以解决超光速航行技术出口不固定的缺点,又可以实现恒星跳跃技术,快速的前往其他的恒星系。
但确认做不到两个星系间实现超光速航行后,他转而将目光放到了如何确认恒星系内的出口点上。
而对于太阳系和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是很难。
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超光速航行技术在借助恒星的时空曲率进入宏观性的隧穿效应后,其跳跃的路径受重力梯度约束。
这意味着它不仅需要恒星这类大质量天体作为节点,而且还需要避开行星的重力干扰。
比如在太阳系内航行,需要避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类行星与大质量天体。
这是它的缺点,但恰好也可以转成优点!
即利用行星的重力井来对正在跳跃超光速航行过程中的飞船进行干扰,将其从宏观性的隧穿效应‘摘’出来。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超光速航行过程的飞船处于宏观性的隧穿效应,在跌落回正常形态的时候会因为引力、惯性等各种因素而直接损坏。
打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将超光速航行的过程看做是一辆正在高速路上以200码的速度行驶。
正常情况下你要停下来应该要‘踩刹车’让车速慢慢的降低,最终停止。
大质量天体引力效应会在希尔球半径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落,其过程就相当于踩刹车。
但如果你用行星来干扰这个过程,让其半路停止。这就相当于在高速路上直接装了一个‘破胎器’或者说放了一颗‘巨石’
当高速行驶的车辆从破胎器上压过去,或者是撞上这颗巨石的时候,结果必然是车毁人亡。
如何让超光速航行的飞行器能够半路刹车还不车毁人亡就是这项技术中的另一个核心关键点。
一开始的时候徐川想的是通过‘装甲’和‘缓冲’硬抗行星的干扰。
因为在脱离结构宏观性的隧穿效应的时候,飞船承受的压力比太平洋海底的压力更大。
因此船体结构需要极其坚固。即使是微小颗粒(如一毫克沙粒)以近光速撞击也会释放相当于7600万吨TNT的能量。
但很显然,单纯的‘装甲’和‘缓冲’结构对于超光速航行的飞船来说远远不够。
毕竟就算是飞船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飞船在脱离宏观性的隧穿效应的时候也会因为会超光速航行过程中积累的高能粒子(如宇宙射线)在减速时会剧烈释放。
其威力理论上来说远超人类制造过的最大威力的武器‘沙皇炸弹’。
这需要额外的防护体系,单纯的装甲根本就无法抵御如此巨大的能量冲击。
幸运的是,在这方面他也有研究。
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时候,他就提出过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理论。后续更是在星海研究院、海军装备处、楚江大学、华科院等研究单位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突破。
不过遗憾的是,突破的仅仅是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单纯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并不足以防御飞船在脱离宏观性的隧穿效应的时候积累的高能粒子轰击爆炸。
当然,现在研究这些东西还为时过早。
毕竟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超光速航行技术目前还只是一份理论而已,这份理论是否正确都尚且未知,更别提实际应用了。
现在应该要做的,是验证这项技术是否真的可行!
合上手中的稿纸,徐川将其立起来在桌上‘顿了顿’整理平整后放进了抽屉中。
长舒了口气,他向后靠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下因为久坐而有些发酸的腰椎和肩脖,脑海中思索着该如何验证这项技术。
“让我想想,最稳妥的方式应该是将在太阳和太阳系的边疆也就是奥尔特云附近分别布置一台激发设备和一台接收设备,但这个距离未免有些太长。”
“.......接收器放到木星轨道上如何?木星是太阳系中除太阳外质量最大的天体,也是最有可能通过行星的重力井来对正在跳跃超光速航行过程中的‘粒子’进行干扰,将其从宏观性的隧穿效应‘摘’出来的天体。”
“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以确保进行实验的时候太阳和木星之间没有其他的行星。不过这个还是挺容易的。”
“就这么办好了!”
思索着,徐川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转而又想到另一个问题。
“验证实验是放到火星地球化工程里面好呢?还是放到CRHPC机构呢?”
思索了一会,徐川决定将验证超光速航行技术可行性的实验最终放到CRHPC机构进行。
无他。
因为CRPHC机构是华国全权掌握的研究单位。
尽管如今吸纳了全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在一起研究推进物理学的发展,但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却是华国全资修建的,拥有百分百的掌握权。
尽管理论上来说验证超光速航行技术不需要用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但它却需要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支持。
毕竟理论仅仅是理论,要将其转变成应用,还是离不开各种科研设备、人才以及经费的支持的。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验证超光速技术可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超光速航行技术。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是后者,他肯定更倾向于由国家单独出资单独设立一个研究机构来研究和推进。
单纯的验证,那就无所谓了。
......
PS:月底了,求个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