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875章 行险,弄险,老子不想伺候了!

第875章 行险,弄险,老子不想伺候了!(1/2)

目录

连续二十个小时没睡觉,正在调整睡眠时间。

今天早早更新了。

...................

以为西边的戎或狄从一开始就很温顺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当初可是能够威胁到姬周的存在,并且还迫使周王室东迁了。

所以,没有秦国驯化各种戎或狄,楼氏拿下秦地就要面对一大帮教不懂道理的野蛮货色。

楼氏能够试图在六年内解决来自义渠的威胁,一样是秦国持续打击义渠的成果之一。

要说西边的各种戎人或狄人跟义渠人有什么区别,其实就是经过秦国的努力,秦地周边的戎人和狄人知道纳入更先进文明的好处,义渠人则是拒绝拥抱文明。

当然了,主要是西边那些戎人或狄人,他们部落的人口规模有限,没有组织起大型联盟。换作戎人或狄人有一个大型联盟的存在,他们一样不会轻易妥协。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义渠、鲜虞、白翟、楼烦、无终、长狄、赤狄等等部落联盟身上,只是征服他们的难度存在区别。比如林胡固然有组建大型联盟,可是他们很好被征服。

而林胡之所以很好征服,其实是他们的架构比较松散,平日内部的撕咬也很严重。

白翟算起来是比较坚挺的一支,他们早在公元前七百多年就一再被打击,至今还没有被彻底灭亡。

肯定要算上各支东夷势力,包括自行“周化”的莒国,他们存在历史比周王室都要悠久,到现在还有不少历史悠久的东夷势力健在。

对于势力来讲,不是历史越悠久就越强大或底蕴更足。这是一个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世界,谁的脚步没有跟上必然成为其他势力继续壮大的养料。

新一年到来,等春播结束之后,将要南下的大军向“新田”集结过来。

今年轮到以楼氏为主力镇守楚地,不是说只有楼氏的私军会南下,将要南下的家族并不算少。

楼令要带着南下的部队只有两个“师”,合计一万五千将士。

晋国一个满编军团一共有三万七千五百名将士,楼氏出动了两个“师”,剩下的三个“师”自然是由其他家族来补全。

前两年也是一样的情况,由某个卿位家族出动两个“师”,缺额的兵力由其他家族来承担。

真要是一个卿位家族每年出动一个满编军团南下镇守,哪怕是有能力做好,不会有卿大夫同意。

毕竟,不是每一个卿位家族都想谋取南方作为封地,国家的事情也不该完全由他们来承担,凭什么光出力而没有回报啊?

不是有家族迁徙往楚地了吗?怎么不是由他们负责楚地的安全呢。

已经知道刚刚迁徙到楚地不久,需要安家落户以及进行生产,哪有余力担负镇守的重任。这是区别于姬周几次分封的事实,当时获得分封的诸侯可没有旁边安排保姆的待遇。

需要存在区别,其实也是时过境迁的一种体现。

可以预料到的事情是,国家承担的义务越多,越往后面会让更多人视作理所当然。

比方说,周王朝可没有赈灾那么一回事,谁遭殃就自己承受,撑不住就国破家亡,王室一粒米都不会施舍出去。

那不是周王室没有在收税,主要是王室没有主动承担赈灾义务,有的只是某国遭遇入侵,王室有出兵或号召其他诸侯救援的责任。出现赈灾也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真不是义务或责任。

大一统王朝之后,由西汉率先建立“平仓”这个制度,变成一旦某地出现天灾人祸,朝廷有义务对遭了灾的某地进行赈济了。

说白了就是西汉朝廷先从民间索取,物资囤积起来就是为了应对灾害。那些物资并不是朝廷从其它方面抠搜省下来,本来就是各种人存在朝廷那里,算是由朝廷建立的一种风险平摊。

西汉还好,出现天灾人祸会基本会进行赈济,到东汉赈济制度就崩坏了。东汉赈济制度崩坏的主要原因是朝廷被西羌拖垮,本来应该拿出来赈济的物资已经消耗在对羌人的战事之中。

后面的历朝历代都有建立赈灾体系,要说哪一个朝代做得最好,竟然是经过满清皇帝雍正励精图治之后的乾隆当政时期。

简单来说,晋国那些南迁到楚地的家族,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安居乐业,形成晋国对楚地的有效统治,外部的军事威胁被其他家族承担起来。

如果这种方式形成制度,无疑会是楼令对诸夏苗裔的又一个贡献,十分方便日后继续向外进行扩张。

有那么一个不变的事实,无论创建一个制度或体系是为了什么,起初到底被执行得多么好,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差,乃至于变成吃人的体系之一。

没别的原因,简单因为钻漏洞和走捷径一直都是人的天性。

是不是可以用律法来保证制度得到坚持与执行?那就要知道古时候律法与现代法律是两回事这么一个事实了。

提到法家,现代人以为当地社会的法律系统就是延续自古代的法家,固然不能说完全不是,可现代法律更多是取自西方体系。

然后,提到儒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皇帝的忠犬,事实上法家才是皇帝座下的第一大忠犬,并且法家的底线比儒家还低。

儒家有“民贵君轻”的论点。

法家有“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的论点。

然而,无论是哪一派的法家门徒,他们比儒家各派更加仰仗于皇帝的支持,导致从制定律法到执行一概是以皇帝的意志为基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法家,可是一旦日后出现法家,少不得让楼令成为最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军将此去,务必多加用心。”晋君周不是来送行。

只是南下镇守,并非出征,没有誓师大会。

“臣明白。”楼令是真的明白。

横扫列国的相关准备已经做了两年,不出意外就是明年发动。

横扫列国的第一战拿宋国开刀,南下坐镇的楼令需要将攻城器械的打造实施下去,进行预先的积累。

同时,整修郑地到宋国边境的道路需要做,又不能做得让宋国君臣明确判断晋军要来入侵,难度方面真是一点不小。

大军南下轮换的过程没有什么好说。

关于祁氏将以“郢”为自家的“都”这一件事情,暂时并未真正落实下去。

南下的楼令率军抵达“郢”之后,会在城内外进行驻扎。他本人就是待在“郢”城内坐镇。

行军途中能够看到沿途的不少事情,总体来说就是纷乱之中秩序井然。

怎么纷乱又秩序井然,不是互相矛盾了吗?可真的就是那样。

在其他国家奉行以礼治国的时候,晋国是率先依法治国的诸侯国。这也是晋国作为军果主义国家的一个标志。

长期是那种军团伪装成国家的模样,肯定会影响到势力范围内的人,让他们习惯被管束的同时,将遵行纪律的习惯刻入骨髓。

所以是什么情况?春秋时期的晋人一直给其他国家一种很刻板的印象。

明确知道应该做什么又需要做什么的晋人,他们很直接地奔着目标努力,使之战乱之后的楚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原历史上,继晋国之后给人刻板印象的就是秦国,只是秦国跟晋国又不一样,起码晋人不会总是肆意无差别屠戮。而晋国和秦国的相同点就是把一个正常国家,最后玩成了军团伪装成国家的模式。

楼令路上没有停下来巡视某地,甚至连路过“密”地都没有做停留。

“水军的状况怎么样了?”楼令问道。

这不是楼令刚到吗?先前代为负责坐镇的士鲂需要有一道交接的程序。

范氏负责坐镇,可是士匄并未南下,委托给了士鲂负责。

没有出事的话,他们这样搞问题不大。

如果出事?这样搞的范氏可不止是吃挂落那么简单。

主要原因是范氏对鲜虞的征战在关键阶段,他们又把鲜虞看得比坐镇楚地重要,才有了士匄让士鲂代为坐镇这么一回事。

士鲂神态轻松地说道:“初具规模,平时的操演也在严格进行。”

再挑起大战,晋国的第一目标是宋国,可是不能松懈了对楚国残余势力的警惕。

吴国一直舍不得拿出命根子一般的水军协助晋军作战,逼得晋国在汉水和大野建设船坞打造舟船。

造船业规模较大的地点是在大野那一边,根据楼令所掌握的信息,大野积累的舟船数量将近两千,汉水这一边则是堪堪有个七百左右的样子。

在明年,大野的晋国水军会经由济水支流进入济水,随后向东出海,走沿海从大江的入海口进入大江;汉水并不与大江直接相连,届时也是经由其他水系进入大江。

晋国打造水军,各种型号的战舟数量最多,称得上战船的数量最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