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又一个传统二五仔(1/2)
楚君午统治下的楚国已经完全以大江以南作为基业,只是并未放弃对大江北岸旧土的主权宣称。
与此同时,楚国有加入到反晋联盟之中,可是并未归还“鸠兹”给吴国,只是答应在吴军北上期间不会入侵吴国。
进入反晋联盟的楚国没有争夺领导权,一样没有派兵北上。
反晋联盟当前有双巨头,分别是齐国和宋国。由齐国作为北方的盟主,宋国来担任南方的盟主。
一个联盟之中却是有两个盟主,类似的情况有点怪,只是在以前不算罕见。
例如说,以往晋国与楚国停战,举行“弭兵会盟”进行结盟一样区分中原霸主与南方霸主,其他国家倒霉就倒霉在需要分别给晋国和楚国进贡的这一项。
这一次反晋联盟的组成是为了抵抗晋国的扩张,齐国与楚国却还是玩老一套。他们要求各自统管区域内的各国进贡,采取的比例按晋国对那些国家收取的额度去算。
了解到那些情况的楼令,他对于能不能完成对列国的横扫不再存有疑虑,耗费多少时间不太好估测,最终则是一定可以完成横扫。
毕竟,反晋联盟给自己弄了双巨头,看着不像是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战,面对超级强国晋国玩得是旧有争霸模式。这样的架构注定内部的声音无法统一,有着太多的小心思。
只不过,但凡是联盟模式,哪一个联盟不是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呢?从没有看见联盟之后可以真正做到精诚团结的程度,有也是一定限度上的暂时妥协。
当年的冬季,反晋联盟以为兵戈会暂时罢止,哪怕晋军没有撤兵也不会有太大的动作。
可是,反晋联盟失算了。
冬季的到来并未让晋军停止行动,反而各条战线的晋军在短暂的沉寂过后,对目标实施了规模更大的进攻。
晋国为了这一场横扫之战准备了三年的时间,其中包括大肆制作和囤积御寒衣物。
在当前,中原的多数区域来到冬季不一定会下雪,只是会受到秋季雨季的干扰。来到冬季冷是会变冷,只是真不会太过寒冷,人们在冬天更多是无事可做,真要进行军事行动,受到的干扰会有,可是不到动弹不得的程度。
惯性思维让列国以为晋军会窝冬,他们判断失误的代价就是松懈之下多数战线崩溃或城池失守,仅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晋军在各条战线取得了开打之后的最多战果。
例如说什么?
郤至攻打“商丘”两个月多,之前只是扫除宋军的四个营寨,到吴越联军抵达战场陷入僵持。冬季来临后的军事行动却是攻下“商丘”的两处城郭,一波攻势让吴越联军被迫撤离“商丘”战场。
作为商业之都的“商丘”城郭非常多。而所谓的城郭本是一再扩建的城区,讲究会筑造城墙,可是不能建设城门封死。
因为城郭的城墙没有封死,所以不算是“传统”城池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列国就是这样钻《周礼》的空子。
要说当前哪些城池的“违章扩建”比较严重,一定是商业气氛最浓的“临淄”和“商丘”了。这也让“临淄”和“商丘”先后成为居住人口超过十万的超级大城。
那可是公元前五百五十多年,一座城池容纳下超过十万的人口,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很夸张了。
周王室的“洛邑”是诸夏这一边最早人口达到十万的超级大城,可“洛邑”是按照王都规则的大城去建造,性质上与“临淄”或“商丘”并不是一个样。
因此“临淄”或“商丘”是钻规则的漏洞,漫长时间里的一再扩张,等于城池向外的边缘扩展很难得到规划,显得乱糟糟是一种必然的情况。
进入战时阶段的时候,城郭的各处缺口会紧急封闭上,只是不会像精心修建城门那般牢固。
事实是什么呢?没有千斤闸的城门面对攻城锤一样不堪一击。
所以了,所谓攻城攻防战的初始阶段是城外激战,只有城外守军被击败或击溃才轮到城池防御战,到该阶段就是“孤城”状态,基本上也是守不了多久了。
郤至统率八万大军对“商丘”实施围攻,打了将近三个月,双方便是围绕城池周边进行野战,多数时候是宋军依靠营寨进行据守。
进行防御的宋军肯定会占更多的地利,也就是事先修筑营寨卡住关键点,或是各座营寨便于互相支援,很难让晋军各个给击破。
晋军攻进“商丘”的两个城郭区域,无法及时向内推进,便是因为打进去的城区在布局上很乱。
按照郤至的判断,他们击溃吴越联军之后,没有联军再对“商丘”实施救援,用大概七八月就可以真正实施攻城。
只不过,楼令给制定的计划是,一旦将“商丘”围死之后,郤至所部该做的事情是分兵攻打宋国的其它城池,不是死盯着“商丘”不干其它事情。
之前提到“商丘”是一座总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
要在回到宋国的“商丘”经常被楚军攻打,光是宁愿吃人都不投降的例子就已经有过两次,真不是那么容易攻克下来。才有了楼令认为可以先行围困,没办法就先横扫宋国其它区域的方案。
因为早有准备的关系,所以宋国这一波动员了七万的军队。约有五万就是围绕着“商丘”进行防御,剩下的两万分散在各处。
动员七万大军并不是宋国的极限,他们再挤一挤可能挤出三万左右的军队。
可是……,宋国君臣尽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却仍旧放不开,思维仍然被禁锢着。
要不然宋国可是有八十万或更多的人口,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连健妇都动员,怎么都能动员出十四五万的兵力吧?
若是宋国君臣不解开思维的禁锢,后果便是他们的主力可能被消灭或者残兵被围困在“商丘”城内,届时晋军就可以安然摘取其它区域的果实了。
士匄率军突破“马陉”的齐军防线,将战线推进到淄水的中上游。
齐国一直在等着的燕国援军,他们是从北而下,冬季下雪之后停驻在两条大河支流的中间地带。
当前的大河在冬季极少结冰,只是进入冬季明显不适合进行泅渡,驻扎在两条大河支流中间地带的燕军要等春暖花开才能继续南下了。
晋国这一边收集关于燕国的信息,所知道的情况是燕国一边跟东胡交战,另一边派出一万两千多人南下。搞得晋国的好多人不太好判定燕国的实力,倒是楼令笃定燕国可以南下参战的部队数量不会太多。
一直是国战状态的齐国,他们五年前就有动员超过十万人参战的记录,算起来是全世界第三个动员超过十万人参战的国家,前两个分别是楚国和晋国。
在确认再一次与晋国兵戎相见之后,齐国君臣比宋国君臣更加思维灵活,他们先期动员了国中三分之二的正兵,竭尽全力征收“勇士”入伍,第一阶段的兵力就超过了十五万。
齐国有了征召的第一个阶段,那肯定还有第二个阶段。
按照齐国庙堂的计划,他们在开战后的未来半年内,还会动员出五万人,超过一年则是可以动员超过八万人参战。
等于说,齐国从一开始就预估动员十八万左右的兵力跟晋国拼了。
在当前阶段,晋国已经征召出三十万大军,占了晋国总人口的约十七分之一。
所以,动员三十万人参战一样不是晋国的极限。
后续的晋国会对参战部队进行轮换,每一年以十万的基数调休,一直维持有三十万大军参与国战。
各参战国家纷纷突破原本的用兵极限,看晋国与齐国、宋国就该明白一点,战争与过去变得不再一样,各参战国的动员率趋于战国时期了。
新一年的季节来到春季,受于春耕的影响,晋军转暂缓了攻势。
为什么会暂缓攻势?当然不是前线的大军撤回国进行农耕,也不是要让正在遭遇入侵的国家安然进行春播。其实就是晋国在春播阶段可以动用的人手下降,继续保持攻势会出现后勤给补上的困扰,只能暂时维持住战线,不再主动发起进攻。
几个方向的用兵,基本上是有至少两名卿大夫互相搭档。
攻势暂缓的时候,郤至和士匄从前线暂时回到后方,指挥权分别交到郤杨和中行吴手中。
负责与巴蜀联军交战的智罃一样来到“洛邑”,接替他指挥作战的人变成士鲂了。
邯郸旃呢?他在冬季生病,回去“邯郸”养病的同时,让邯郸胜代为掌军。
三十万晋军真不是全部位处第一线,其中有五万是作为预备队,原先由邯郸旃统管,后面变成魏颗与邯郸胜充当正副手管理。
“宋人很顽强,多得是冥顽不灵之辈,宁愿吃同伴的尸体都不愿意投降。”郤至看着仍然精神奕奕,只是老态更明显了。
在刚才,四位卿大夫刚刚聚首,楼令让他们讲一讲各自的战局态势。
像往常那般,郤至先是一阵自我吹嘘,轮到最后肯定敌人的顽强。
主要是郤至还没有攻克宋国都城,完成攻克则是会全篇贬低。
没有能够攻克之前,郤至吹嘘过头就会显得自己无能了。
“攻城器械非常好用,只是宋军也逐渐摸索出针对的办法。拿攻城塔来说,他们会等攻城塔逼近投掷火油灌再射箭,倒是给找到了针对的方法。”郤至的意思是有没有什么反针对措施。
楼令立刻说道:“尽可能给攻城塔上铁皮。要不然就多准备沙袋,碰到起火用沙土灭火。”
有矛就会有盾,历来肯动脑子肯定可以想出克制的办法。
晋国这一边搞出很多新型器械,列国难免会思考怎么来对付晋军的器械。
历史上公输班与墨翟在“郢”进行辩论,防止的就是楚军入侵宋国,后面两人在辩论中提到的各种器械,慢慢被列国打造了出来。
诸夏首次使用各种大型攻城器械与反制器械的战场,便是在“商丘”攻防战之中。
而楼氏将各种大型攻城器械第一次使用,用在了攻打韩氏的“韩”城攻防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