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喋血古河道(1/2)
明兴二十三年,三月,肃州城外。
一片赤色。
无边无际的赤色,如同熔岩之海,淹没了城外目力所及的每一寸土地。
二十万大明精锐,甲胄鲜明,旌旗蔽日,汇聚成了一片铁血汪洋。
阳光穿透初春稀薄的云层泼洒下来,在这片赤色的金属森林上跳跃、反射,汇成一片刺目的红色光芒。
铁枪如林,直指苍穹,一面面巨大的红色龙旗在朔风中猎猎狂舞,发出有力的声响,旗面上的龙纹随着旗帜的翻卷,仿佛活了过来一般。
肃州城那饱经风霜的灰色城墙,在这赤色怒潮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
城头之上,挤满了黑压压的肃州军民,他们屏住呼吸,目光中的震撼、自豪喷薄欲出。
“咚、咚、咚、”
低沉雄浑的战鼓声骤然擂响,从大营深处一波一波扩散开来,震得脚下的大地都在微微颤抖。
鼓点并不急促,却带着一种山岳崩摧的力量,每一次擂动,都重重敲打在二十万颗紧绷的心脏上,将战意与杀机催发得更加炽烈。
“呜、呜、呜、”
苍凉的号角声紧跟着撕裂长空,在辽阔的河西走廊上空久久回荡。
这声音此刻唤醒了沉睡在汉家血脉深处属于卫青、霍去病时代的铁血记忆,更点燃了眼前这片赤色海洋每一名士兵眼中灼热的火焰。
“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万胜!万胜!”
不知是谁率先嘶吼出声,随即,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如同燎原的烈火,瞬间席卷了整个军阵!
二十万将士们迸发出的声浪汇聚成一股狂暴洪流,直冲云霄,连肃州城头的砖石都在簌簌发抖。
士兵们用力地顿着手中的火枪、刀盾,甲叶撞击,发出暴雨般的铿锵之声,与震天的呐喊汇合,形成了一股足以令山河变色的磅礴气势。
在这片沸腾的赤色怒潮边缘,一支骑兵部队正沉默地整理着鞍鞯,检查着马匹的蹄铁和辔头。
他们是隶属于甘肃镇的精锐骑兵,被编入中路先锋范广麾下。
与周围震耳欲聋的喧嚣相比,这支队伍显得很安静。
“唉,老范,你这一来就把殿下派出去侦察敌情,皇上知道吗?”肃州城头,新任甘肃镇总兵杨老三问道。
“哎呀,你怎么婆婆妈妈的,跟你说多少遍了,这是临行前皇上交代的,没有皇上的旨意,我敢吗?”范广白了杨老三一眼道。
“你看你,还急了。”杨老三说着,塞给他一把由大明军器局最新研制出的手铳,又道:“给,你找个机会塞给殿下,防身。”
范广接过手铳,在手里颠了颠,轻蔑的一笑道:“娘们才用这玩意呢!”
“让你给就给,哪那么多废话,我告诉你,出了嘉峪关就是茫茫大漠,这一路上除了斥今蒙古各部,还有不少马匪,殿下若是有个好歹,老子饶不了你。”杨老三扔下一句话,带着人走了。
范广看了看那把打造精巧的手铳,又看了看城下正在整理装具准备深入大漠的甘州卫锐士营,叹了口气,下了城墙。
城下的营队中段,一个年轻的身影正低着头,仔细地将一柄腰刀绑带在坐骑的鞍侧。
他穿着与其他锐士营骑兵毫无二致的制式罩甲,甲叶略显陈旧。
他旁边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年轻军士,正用力勒紧自己战马的肚带,嘴里低声嘟囔着,带着浓重的陕地口音:“额滴娘咧……这阵仗,比俺们渭河发大水还吓人,朱老弟,你说咱这趟真能打到天边去?”他叫王小虎,朱见沥在甘州军中的同伍袍泽。
朱见沥冲着他笑了笑,抬起手摸了摸坐骑脖颈上油亮的鬃毛,感慨道:“能。皇上不是说了吗,凡日月所照,皆为我大明疆土,此战,必胜。”
王小虎愣了一下,看着朱见沥的侧脸,咂咂嘴:“嘿,大郎,你小子说话咋跟戏文里的红脸关公似的……不过,听着提气!”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一名传令兵高举令旗,风驰电掣般穿过外围的军阵,直奔锐士营而来,口中厉声高呼:“中路先锋范将军令,锐士营千户听令!”
肃立在营前的千户郭猛,是一个身材高大、面庞如刀削斧凿般刚硬的汉子,闻声猛地挺直脊背,声若洪钟:“末将在!”
“命你部为大军前驱,即刻开拔,目标:哈密卫,沿途哨探,遇有小股敌骑,务必扫清,不可使其惊扰大军行进,不得有误!”
“末将遵令!”郭猛抱拳领命,猛地转身,目光如电一般扫过整装待发的锐士营骑兵:“锐士营,上马,目标——哈密,开拔。”
“得令!”
数百名骑兵齐声应喏,声浪自有一股百战精锐的剽悍杀气。
一时间,战马嘶鸣,蹄声如雷,向着那黄沙漫卷、烽火将燃的西域腹地,决然奔去。
哈密城,在戈壁与绿洲的交界处。
夯土筑就的城墙在正午的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城墙上不少民夫正在紧张的加固城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