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清亡(2/2)
“但从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嘉庆处理列强的态度时基本和道光是差不多的。”
“就像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道光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去抓汉奸。”
“所以满清就算已经入关一百四十多年了,清朝皇帝的内心还是把防汉放在第一位的。”
“这也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待外部势力的入侵反应非常迟钝,这种历史包袱也是满清后期没办法改革的根本原因。”
朱媺娖又看了看历史:“那满清为什么立宪后仅仅三年就没了?”
“很简单,满清贵族和汉人大臣理解的立宪完全不是一回事。”
“慈禧临走的那一年,清朝颁布了宪法大纲。”
“媺娖,你要清楚一件事,华夏古代的王朝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模式。”
“当王朝能掌握所有资源的时候,王朝就会迎来上升期,每个王朝走下坡路的原因基本都是对地方掌控松动开始的。”
“至于清朝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掌控力的,那当然是太平天国了。”
“当时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战斗力太差了,清朝就在咸丰时期默许的地方组织军队。”
“这也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官僚集团崛起的原因。”
“而且当时的清朝没钱,所以就同意了地方官组织军队时自己想办法筹钱。”
“这个财政大权下放可就不是想收就能收的了。”
“从这里开始,清朝对汉人官僚的掌控力已经下降了。”
“而且乾隆时期,清朝一直强调满人至上,这就让汉人官僚很不爽了。”
“所以清朝立宪时,汉人官僚希望通过立宪来约束满人贵族的权力。”
朱媺娖明白了:“那些被约束的人可就不那么认为了。”
“没错。满清贵族希望通过这次立宪把汉人官僚的权力收回来。”
“当时满汉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了,当时有慈禧,还可以从中斡旋矛盾,但等慈禧没了,事情就不一样了。”
“慈禧没了之后,接替的满清年轻一代的贵族直接把压制汉人官僚的意图写在了脸上。”
“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
“这下问题就大了,汉人官僚明白了,这所谓的立宪只不过是清朝的借口,清朝高层考虑的根本不是如何立宪,而是通过立宪压制汉人官僚。”
“之后清朝向各省派遣官员,收回财政和官员任免权。”
“这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问题就是实施的是清朝。”
朱媺娖愣了一下:“啥意思?”
“很简单,如果是汉人王朝这样做,那就是单纯的中央和地方的互撕,但清朝不一样,清朝本身满汉之间的矛盾就很重,问题直接上升了一个层次。”
“尤其是把财政权收回中央,直接激起了汉人官僚的不满,而且双方不止是争夺财政大权和人事任免权,军权也是重中之重。”
“中央和地方的撕裂已经不可调和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的绝大多数官僚直接选择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水,最后就是清朝的灭亡。”
朱媺娖若有所思:“原来是这样啊,说白了清末就是离心离德了,不会,是从来没有同心过。”
“差不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