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金陵烬未央卷 > 第275章 归帆鼓浪向金陵

第275章 归帆鼓浪向金陵(2/2)

目录

小船在芦苇荡里穿行,船桨划过水面,发出轻微的声响。黛玉望着两岸模糊的芦苇,像无数个潜伏的黑影,心中充满了警惕。宝玉握住她的手,轻声道:\"别怕,快到苏州了,到了那里,就能见到琏二奶奶,就能知道府里的情况了。\"

远处传来隐约的狗叫声,像是关卡的方向。小船加快速度,钻进一条更窄的水道,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只有篝火还在废弃的渡口燃烧,映着空无一人的漕船,像个被遗弃的陷阱。

第五折厦门湾头逢故吏

小船在芦苇荡里行驶了整整一夜,天亮时终于驶出狭窄的水道,进入了开阔的太湖。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像水墨画一样铺展开来,岸边的稻田里,农夫们正在插秧,一派江南水乡的宁静景象。

\"前面就是苏州地界了,\"湘云指着远处的城楼,\"那是'枫桥',张继写诗的地方,过了桥就是苏州城。\"她从怀里掏出个玉佩,\"这是苏州知府李大人的令牌,当年他考科举时,受过老太爷的恩惠,见了这个会帮忙的。

宝玉看着城楼上飘扬的大明旗帜,心中百感交集:\"不知道琏二奶奶在织造府大牢里怎么样了。\"

\"放心,\"湘云道,\"李知府是个清官,不会屈打成招,琏二奶奶性子刚强,肯定能挺住。\"她让船工靠岸,\"我们先去城外的'寒山寺',我安排的人在那里等着,能先打探些消息。\"

寒山寺的香火很旺,香客络绎不绝。四人混在香客中,来到约定的禅房,里面坐着个穿青色长衫的中年人,是史家在苏州的掌柜,姓周。周掌柜见到他们,连忙起身行礼:\"东家,二爷,姑娘们,可算来了。

\"府里的情况怎么样?\"宝玉急问。

周掌柜叹了口气:\"琏二奶奶被押了二十天,北境王派来的人审了三次,逼她承认贾府与琉球私通,她硬是没认。老太太派人送了银子和药,都被织造府的门卫扣下了,说是'犯官家属的东西不能收'。\"他压低声音,\"我托狱卒带了话,琏二奶奶说,让你们别管她,先把北境王私通海盗、劫掠商船的证据送到京里,只要扳倒北境王,她自然就没事了。\"

黛玉想起王熙凤在贾府时的泼辣模样,此刻却在牢里受苦,不禁红了眼眶:\"我们不能不管她。\"她看向宝玉,\"有什么办法能见到她?\"

\"很难,\"周掌柜道,\"织造府大牢守卫森严,北境王派了自己的亲兵看守,连李知府都进不去。不过......\"他顿了顿,\"后天是织造府放风的日子,会让犯人去后院的水井打水,那里的墙比较矮,或许能......\"

湘云接口道:\"我有办法,我让史家的医馆送些治痢疾的药进去,就说牢里爆发了疫病,需要医治,林姐姐扮成医婆,或许能混进去。\"

宝玉却摇头:\"太危险了,万一被认出来......\"

\"没有别的办法了,\"黛玉道,\"我们必须见到琏二奶奶,问清楚李煦案的细节,还有北境王到底掌握了哪些对贾府不利的证据。\"她看向周掌柜,\"能弄到医婆的衣服和腰牌吗?\"

\"能,\"周掌柜道,\"我认识织造府的医官,他欠史家一条命,会帮忙的。\"他又道,\"我还弄到了北境王在苏州的产业清单,有五家当铺、三家盐铺,还有一艘叫'银蟾号'的船,据说经常在夜间偷偷运东西,不知道是什么。\"

宝钗在一旁记录着:\"这些产业肯定有问题,或许能找到他们私通海盗的证据。\"她指着清单上的\"银蟾号\",\"这船今晚要在胥门码头装货,我们可以去看看。\"

当天下午,黛玉换上医婆的衣服,跟着史家医馆的人来到织造府。门口的亲兵检查得很严,幸好医官提前打点,又有疫病的借口,才顺利放行。大牢里阴暗潮湿,弥漫着霉味和药味,犯人穿着破烂的衣服,蜷缩在角落,眼神麻木。

黛玉跟着医官来到女牢,王熙凤穿着囚服,头发散乱,脸上还有伤痕,却依然挺着腰杆,见到黛玉时愣了愣,随即用眼神示意她别说话。黛玉假装诊脉,低声道:\"我们带了证据,能扳倒北境王。\"

王熙凤的嘴唇动了动,声音低得像蚊子哼:\"银蟾号运的是北境的兵器,藏在盐包里,今晚亥时从胥门出发,去黑风岛。李煦的账房先生知道详情,被关在......\"她突然咳嗽起来,亲兵不耐烦地催促,黛玉只能匆匆离开。

离开织造府,黛玉把王熙凤的话告诉众人,宝玉道:\"今晚去胥门码头,截住银蟾号,拿到兵器,就是北境王私通海盗的铁证!\"

湘云道:\"我去通知苏州知府,让他派衙役配合,就说抓私盐贩子。\"

\"不行,\"黛玉道,\"李知府虽然可靠,但他手下未必没有北境的人,万一走漏消息就糟了。我们自己动手,徐忠带来的水手都是好手,能对付银蟾号的守卫。\"

入夜后,宝玉、黛玉、湘云、宝钗带着徐忠的十个水手,埋伏在胥门码头的芦苇丛里。亥时刚到,银蟾号果然靠岸,十几个黑衣人开始搬运盐包,每个盐包都异常沉重,落地时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

\"动手!\"宝玉一声令下,众人冲了出去。水手们拿着砍刀和绳索,与黑衣人打斗起来。宝玉直奔船舱,想找到兵器清单,却被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拦住,那人的武功极高,招式狠辣,显然是北境的高手。

黛玉和湘云则指挥水手们搬运盐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藏着弓箭和长刀,刀柄上刻着北境的狼头标记。宝钗则在一旁记录,将兵器的数量和型号写在纸上,作为证据。

那戴面具的高手渐渐占了上风,宝玉被打得连连后退,眼看就要被砍中,黛玉突然扔出一包硫磺粉,迷住了那人的眼睛。宝玉趁机砍倒他,扯领!

\"你们赢不了的,\"狼卫统领吐血道,\"北境王已经掌控了江南的水师,你们就算拿到证据,也送不到京城......\"

徐忠突然大喊:\"快撤!水师的船来了!\"远处果然传来了号角声,是北境控制的苏州水师。

众人来不及多想,带着几包兵器和清单,趁着夜色撤离码头,回到寒山寺。周掌柜已经备好马车,让他们立刻赶往杭州:\"这里不能待了,水师肯定会搜城。\"他递给宝玉一个密盒,\"这是琏二奶奶让我转交的,说是能救贾府的东西。\"

马车在夜色中驶离苏州,黛玉打开密盒,里面是半张账本,记录着北境王与江南官员的勾结,还有几封书信,是北境王写给福建水师提督的,让他\"除掉\"宝玉和黛玉。

\"这就是铁证!\"宝玉道,\"有了这个,就能让圣上相信北境王谋反!\"

黛玉却忧心忡忡:\"可怎么送到京城?北境王控制了水路和陆路,我们根本出不去。\"

湘云突然道:\"我有办法,让我叔父的船队从宁波出海,走海路去天津,再转陆路进京,北境王的势力主要在江南,天津是忠顺王的地盘,他与北境王不和,会帮忙的。\"

马车驶离苏州地界,进入杭州府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远处的钱塘江大潮正在涨潮,浪涛拍打着江岸,发出震天的声响,像无数匹奔腾的骏马。宝玉撩开车帘,望着汹涌的潮水,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们都要把证据送到京城,为贾府洗刷冤屈,救出王熙凤,守护好彼此。

第六折渐近金陵风满楼

杭州的运河码头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船挤满了泊位,挑夫的号子、商贩的吆喝、船工的骂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市井的喧嚣。宝玉、黛玉、湘云、宝钗坐在茶馆的角落,看着窗外穿梭的人群,听着邻桌的谈话。

\"听说了吗?北境王又上奏了,说荣国府勾结海盗,圣上已经下旨,让江南巡抚彻查!\"

\"查什么查?我看就是想吞了贾府的家产,那可是金陵第一富户......\"

\"嘘,小声点,被北境的人听见,有你好果子吃!\"

湘云放下茶杯,低声道:\"看来北境王是铁了心要扳倒贾府,我们得加快速度,在巡抚动手前把证据送出去。\"她看向宝玉,\"我叔父的船明天一早出发,今晚就得赶到宁波。\"

徐忠从外面进来,带来几个商队的伙计:\"都安排好了,我们装作王记布庄的伙计,跟着商队走,他们要去宁波送货,路上的关卡都打点好了。\"他递给每人一个腰牌,\"这是布庄的伙计牌,上面有编号,别弄丢了。\"

黛玉摸着腰牌上的\"王记\"二字,想起在荣国府时用的玉牌,上面刻着\"林黛玉\"三个字,精致华美,如今却要靠这粗劣的木牌掩人耳目。\"我们的兵器和证据怎么办?\"她问。

\"我让伙计们假装成布匹,缝在货箱里,\"徐忠道,\"检查的人只会看表面,不会拆开细看。\"他又道,\"宁波码头有忠顺王的人,是我早年认识的,收了我们的好处,会安排快船送我们去天津。\"

傍晚时分,众人跟着商队出发,坐上了运布的马车。车队缓缓行驶在运河边的官道上,两旁的稻田已经泛黄,远处的村庄升起了炊烟,一派宁静的田园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正暗流涌动。

夜半时分,车队在一处驿站休息。宝玉和黛玉睡不着,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说话。\"你说,我们还能回到大观园吗?\"黛玉轻声问,望着天上的月亮,\"我总觉得,就算洗清了冤屈,一切也回不去了。\"

宝玉握住她的手:\"回不去也没关系,\"他指着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在一起,在哪里都是家。等这事了结了,我们就去江南买个小院,种些花,读读书,再也不管这些争斗......\"

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是驿站的驿卒在喊:\"快起来!北境王的亲兵来了,要检查所有车辆和行人!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徐忠让伙计们把装着兵器的货箱搬到马棚,用草料盖住,又让黛玉和宝钗躲进驿站的厨房,装作帮工。宝玉和湘云则穿上商队的衣服,站在院子里应付检查。

亲兵的头领是个尖嘴猴腮的瘦子,拿着画像仔细比对,目光在宝玉脸上停留了很久:\"你叫什么?哪里人?\"

\"小人王二,苏州人,\"宝玉镇定地回答,\"跟着商队去宁波送货。\"

瘦子又看向湘云:\"这是你婆娘?\"

湘云点头:\"是,刚娶的,还没来得及圆房......\"她故意装作害羞的样子,遮住了半张脸。

瘦子没看出破绽,却突然走向马棚:\"打开草料堆,我要检查!\"

徐忠连忙上前递烟:\"官爷,里面都是些粗草料,没什么好看的......\"

\"少废话!\"瘦子推开徐忠,亲自去掀草料,眼看就要露出货箱,突然听到驿站外传来喊杀声,是忠顺王的人!原来徐忠在杭州时就派人给忠顺王送信,说北境王的亲兵在驿站,可能在走私兵器。

忠顺王与北境王不和,正想找机会打压对方,立刻派兵赶来。北境的亲兵没想到会遇袭,顿时乱作一团,瘦子顾不上检查,带着人就往外冲,与忠顺王的人打了起来。

\"快走!\"徐忠喊道,指挥众人趁着混乱离开驿站,往宁波方向跑。商队的马车不能要了,只能带着重要的证据和兵器,徒步穿过田野和树林。

黛玉的脚磨出了水泡,每走都钻心地疼,宝玉背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跋涉。\"放我下来吧,\"黛玉道,\"我自己能走。\"

\"别动,\"宝玉喘着气,\"马上就到宁波了,到了那里就有船......\"

天亮时,众人终于抵达宁波港,湘云的叔父早已派船等候。这是一艘不起眼的渔船,却收拾得干净,船上的水手都是史家的亲信。众人登上船,渔船立刻扬帆起航,朝着北方驶去。

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江南海岸线,黛玉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片土地见证了贾府的繁华与衰落,也承载了她和宝玉的喜怒哀乐。宝玉从身后抱住她,轻声道:\"等我们回来,一定要让这里恢复平静。\"

渔船在海上行驶了七日,躲过了几次北境水师的巡逻艇,终于在天津港靠岸。忠顺王派来的人早已等候,带着他们换乘马车,直奔京城。沿途的景象越来越熟悉,官道上的行人穿着京城的服饰,说着熟悉的口音,离金陵越来越近了。

\"前面就是通州了,过了通州,就是京城的地界,\"忠顺王的人说,\"王爷已经安排好了,让你们从侧门进府,避开北境王的眼线。\"

马车进入通州城,街上的人们都在议论着贾府的事,说圣上已经下旨,要在三日后召开御前会议,由北境王和忠顺王当众对质,讨论贾府是否谋反。

\"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宝玉道,\"可以在御前会议上拿出证据,揭穿北境王的阴谋!\"

黛玉却忧心忡忡:\"可圣上会相信我们吗?北境王经营多年,朝中势力盘根错节......\"

\"会的,\"湘云道,\"我叔父已经联系了朝中的几位老臣,他们都受过贾府的恩惠,愿意在御前作证。只要我们的证据确凿,圣上一定会相信的。\"

马车驶过通州的城门,朝着京城的方向驶去。远处的天际线上,已经能看到紫禁城的角楼,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宝玉、黛玉、湘云、宝钗坐在马车里,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要坚持到最后,为了贾府,为了彼此,也为了心中的正义。

第七折石头城下系归舟

京城的城门就在眼前,朱红色的城墙在夕阳下泛着沉郁的光,守城的士兵穿着熟悉的明黄色铠甲,盘查着进出的行人。宝玉、黛玉、湘云、宝钗坐在马车上,心跳得像擂鼓,手里紧紧攥着藏有证据的密盒。

\"别紧张,\"忠顺王派来的护卫低声道,\"王爷已经打过招呼,守城的把总不会为难我们,直接从西边的便门进。\"他递给每人一块腰牌,\"上面写着'王府亲眷',尽管放心。\"

马车顺利通过便门,驶入熟悉的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行人也寥寥无几,与记忆中繁华的京城判若两地。湘云指着一家紧闭的绸缎庄:\"那是薛家的店,以前总是宾客盈门,现在......\"她叹了口气,\"北境王查封了不少贾府和关联的商铺,百姓们都不敢出来了。\"

黛玉的目光扫过街道,突然停在一家茶馆门口,那里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贾府的老仆赖大。他显然也看到了马车,眼睛一亮,悄悄跟了上来,在僻静处塞给宝玉一张纸条。

纸条上是赖大的字迹:\"老太太病危,王夫人被北境王软禁在府里,府中被抄了一半,只有贾政老爷和探春姑娘还能自由行动,正在四处奔走。北境王明天就要在御前会议上参奏,说你们已经叛逃,证据是......是从黑风岛找到的'你们的'书信。\"

宝玉的心沉到了谷底:\"他们伪造了证据。\"

\"没关系,\"黛玉道,\"我们有真证据,能揭穿他们。\"她看向护卫,\"忠顺王在哪里?我们现在就去见他,把证据交给他,让他明天在御前呈给圣上。\"

护卫点头:\"王爷在府里等着,我们直接过去。\"

忠顺王府位于东城的胡同里,门口的石狮子威武雄壮,与荣国府的风格有些相似。众人跟着护卫走进府里,忠顺王正坐在书房里等他们,他穿着明黄色的蟒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快坐。\"

宝玉将密盒递过去:\"王爷,这是北境王私通海盗、囤积兵器、勾结官员的证据,还有他派人行刺我们的书信,请王爷明日在御前呈给圣上。\"

忠顺王打开密盒,仔细看了看,眉头渐渐皱起:\"这些证据虽然有用,但还不够扳倒北境王,他在军中势力太大,圣上未必会信......\"

\"那怎么办?\"湘云急道。

\"除非有更直接的证据,\"忠顺王道,\"比如他私通北境部落的书信,或者......\"他顿了顿,\"他准备谋反的计划。\"

黛玉突然想起王熙凤给的半张账本:\"我们还有半张账本,记录着他与北境部落的交易,只是不完整......\"

\"那就找完整的!\"忠顺王道,\"据我所知,另一半账本在北境王的书房里,藏在一个紫檀木的盒子里。今晚你们随我去北境王府,偷出账本,明天就能让他万劫不复!\"

宝玉犹豫道:\"太危险了,北境王府守卫森严......\"

\"富贵险中求,\"忠顺王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不然不仅贾府会被抄家,你们也会被定为叛贼,永无翻身之日。\"

深夜,忠顺王带着宝玉、黛玉和几名高手,借着夜色潜入北境王府。府里果然守卫森严,巡逻的士兵络绎不绝,灯笼的光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众人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来到书房外。

忠顺王用特制的钥匙打开门锁,众人悄悄潜入。书房里布置奢华,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角落里放着个紫檀木盒子,正是他们要找的。宝玉打开盒子,里面果然有另一半账本,还有几封北境王写给蒙古部落的书信,约定\"来年开春,里应外合,共分大明江山\"。

\"找到了!\"宝玉激动地说,将账本和书信塞进怀里。

突然,外面传来脚步声,是北境王回来了!众人连忙躲进书架后的暗格,屏住呼吸。北境王走进书房,喝得醉醺醺的,对着空气自言自语:\"明天......明天我就要扳倒贾府,接着就是忠顺王,这江山......迟早是我的......\"他拿起紫檀木盒子,得意地笑,\"有了这些,圣上也奈何不了我......\"

等北境王睡着后,众人悄悄离开书房,返回忠顺王府。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离御前会议只有一个时辰了。忠顺王立刻召集幕僚,整理证据,准备在御前呈奏。

宝玉和黛玉站在王府的院子里,望着东方的朝霞,心中充满了忐忑。湘云走过来,递给他们两套干净的衣服:\"换上吧,去见圣上,总不能穿得这么寒酸。\"

黛玉换上一件素雅的月白裙,宝玉则穿上了忠顺王借的锦袍,两人站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大观园的日子,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沧桑和坚定。

御前会议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宝玉和黛玉作为证人,站在殿外等候。里面传来圣上的声音,威严而疲惫,接着是北境王慷慨激昂的陈词,指责贾府谋反,证据确凿。

然后是忠顺王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一一列举北境王的罪证,从私通海盗到勾结蒙古,最后呈上了完整的账本和书信。殿内一片寂静,接着传来圣上震怒的声音:\"拿下北境王!彻查此事!\"

当宝玉和黛玉走进大殿时,北境王已经被押了下去,脸上还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圣上看着他们,叹了口气:\"委屈你们了,荣国府的冤屈,朕会还的。\"他对身边的太监道,\"传旨,释放王熙凤,恢复贾府的产业,安抚百姓。\"

走出紫禁城,阳光灿烂得有些刺眼。贾政和探春已经在外面等候,见到宝玉和黛玉,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泪。\"老太太......\"黛玉哽咽着问。

\"已经好多了,\"探春道,\"听到北境王被抓的消息,一下子就清醒了,还等着你们回家吃饭呢。\"

荣国府的马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两旁的店铺重新开了门,百姓们欢呼着,像是过节一样。宝玉和黛玉坐在车里,握着彼此的手,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

马车驶入荣国府的大门,贾母和王夫人已经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贾母颤巍巍地走过来,一把抱住黛玉:\"我的好孩子,可算回来了......\"

大观园里的景色依旧,潇湘馆的竹子更加茂密,怡红院的海棠开得正艳。宝玉和黛玉并肩走在石子路上,像无数次做过的那样,只是这一次,他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眼神更加明亮。

\"你看,\"黛玉指着枝头的鸟儿,\"它们还在呢。

宝玉点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媚。虽然经历了风雨,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只要彼此还在,只要心中还有希望,这金陵城的烟火,就永远不会熄灭,这红楼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