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贾商暗战金陵市(2/2)
黛玉正在给新到的云锦配色,指尖划过一匹石榴红的缎子:“他们肯定会来捣乱,让伙计们都打起精神,尤其是门口的展示架,别让人家找到了茬。”
果然,没过多久,对街就传来喧哗声,是周显达雇的地痞流氓,正往锦绣阁门口扔烂菜叶和石头。“什么破料子,敢卖这么贵!”一个满脸横肉的流氓喊道,伸手就要去扯挂在门口的“群芳图”锦缎。
茗烟带着店里的伙计赶紧拦住,双方推搡起来。就在这时,巡街的官差来了,却只是象征性地劝了劝,根本不管地痞流氓的所作所为——显然又是周显达买通了他们。
宝玉从后堂走出来,手里拿着块从万锦楼买来的绸缎:“大家来看,这是万锦楼的料子,用的是劣质染料,下水就掉色,”他将料子扔进旁边的水盆,水立刻变成了浑浊的紫色,“而我们的料子,用的是江南的植物染色,不掉色,不伤肤。”
围观的百姓顿时议论纷纷,有人拿着刚从万锦楼买的绸缎去试,果然掉色严重。地痞流氓见势不妙,想偷偷溜走,却被愤怒的百姓拦住,推推搡搡间,有人认出其中一个是周显达的远房侄子。
“原来是万锦楼搞的鬼!”百姓们愤怒了,纷纷涌向万锦楼,要讨个说法。周显达的掌柜吓得赶紧关门,却被百姓们砸了门窗,场面一片混乱。
宝玉趁机让伙计们将锦绣阁的料子摆得更显眼,还推出“买一送一”的活动,生意更加火爆。宝钗笑着对黛玉道:“还是林妹妹有远见,知道周显达会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提前让咱们准备了对比的料子。”
黛玉却望着对街紧闭的万锦楼大门,眉头微蹙:“这只是小手段,周显达肯定还有后招。”她对宝玉道,“让琏二哥多派些人手,看好仓库里的料子,别让他们放火烧了。”
宝玉点点头,刚要去安排,就见周显达的管家匆匆从万锦楼后门溜走,往知府衙门的方向去了。他心里一紧,知道周显达要去搬救兵了。
第五折官商勾结陷贾门(词:瑞鹤仙·构陷
官衙深似海,有赃银、买通上下僚属。
周商递密牍,说贾府、私通漕帮为恶。
船藏禁物,更伪造、书信几束。
待开庭、知府升堂,不问是非曲直。
宝玉、据理力争,证物俱在,难掩其辜。
百姓沿街诉,称贾府、物美价廉恩沐。
周党气沮,却还有、后手埋伏。
幸北静、持诏亲临,才解此局。
知府衙门的公堂之上,王知府正拿着周显达送来的“密信”,拍得惊堂木震天响:“贾宝玉!你可知罪?”信上写着贾府“私通漕帮,意图谋反”,落款是宝玉的名字,字迹却模仿得十分拙劣。
宝玉站在堂下,脊梁挺得笔直:“大人明鉴,此信是伪造的,我的笔迹绝非如此。”他从袖中掏出平日的书信,“请大人比对便知。”
王知府却根本不看,指着旁边的证人——一个自称是漕帮“叛徒”的汉子:“此人证你曾与漕帮帮主密谈,如何利用盐船运送兵器,你还敢抵赖?”
汉子的眼神躲闪,显然是被买通的。宝玉冷笑:“大人若不信,可传漕帮帮主对质,看他是否认识此人。”
王知府被噎了一下,随即道:“不必了!人证物证俱在,先将贾宝玉收监,再搜查荣国府,看看是否有兵器藏于盐船!”
衙役们刚要上前,公堂外突然传来喧哗,是荣国府的百姓和锦绣阁的顾客,他们听说宝玉被抓,都跑来求情:“宝二爷是好人!锦绣阁的料子又好又便宜,怎么会谋反?”“一定是周显达陷害!”
王知府见状,心里有些发慌,却还是强作镇定:“都给我散开!妨碍公务者,一并收监!”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冲到知府衙门前,马上的人高喊:“北静王驾到!”众人纷纷让开,只见北静王穿着亲王蟒袍,手持圣上的圣旨,大步走进公堂。
“王知府好大的胆子!”北静王将圣旨扔在公案上,“圣上听说金陵商战,特命本王前来查访,你竟敢私设公堂,陷害忠良!”
王知府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王爷饶命!都是周显达指使的!”
北静王没理他,径直走到宝玉身边,扶起他:“宝二爷受惊了。”他转向堂下的百姓,“圣上有旨,贾府盐引有效,任何人不得刁难,周显达勾结官府,陷害忠良,即刻收监查办!”
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纷纷称赞圣上英明。宝玉看着北静王,心里明白,这都是黛玉的安排——她算准周显达会狗急跳墙,提前派人去京城给北静王报信,请他向圣上请旨。
周显达被衙役押上公堂时,面如死灰,嘴里还在喊着:“我不服!国丈不会放过你们的!”
北静王冷笑:“国丈若敢包庇,本王也一并参奏!”他转向王知府,“将此人与周显达一同收监,彻查他们的党羽!”
公堂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宝玉的脸上,暖洋洋的。他知道,这场商战终于赢了,但他也明白,只要国丈还在,风波就不会真正平息。
第六折贾商联手破危机(词:贺新郎·联手)
风波暂平息,看金陵、贾商联手,共抗顽敌。
周党余孽皆落网,官府也遭清洗。
盐引事、终得正理。
锦绣阁前车马闹,算珠响、又添新生意。
宝玉笑,黛卿喜。
回首往事多艰辛,赖同心、内外相助,才渡危局。
漕帮弟兄情似海,百姓沿街相济。
更有那、北静王义。
来日路长风波定,待重整、家业兴荣第。
红楼里,双影依。
荣国府的正厅里,贾母正给北静王敬茶,脸上的笑容比往日灿烂了许多。“多谢王爷仗义相助,否则贾府这次真的要遭殃了。”她拉着北静王的手,仿佛看到了救星。
北静王笑着摆摆手:“老祖宗客气了,这都是我该做的。”他转向宝玉和黛玉,“周显达虽然被抓,但国丈的势力还在,你们以后行事还要多加小心。”
宝玉点点头:“王爷放心,我们会的。”他看向窗外,锦绣阁的生意越来越好,门口的顾客排起了长队,“这次多亏了百姓和漕帮的相助,否则我们也撑不到王爷来。”
黛玉正在给众人分赏,给漕帮的弟兄们每人送了一匹上好的绸缎,给帮忙求情的百姓们每人发了些米粮。“大家都是一家人,”她笑着说,“以后贾府的生意,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正说着,琏二爷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新的盐运订单:“苏州和杭州的盐商听说我们赢了官司,都来订货,说是要长期合作。”他脸上的笑容藏不住,“这下,府里的亏空终于能填上了。”
贾母笑得合不拢嘴,拉着黛玉的手:“都是我们黛丫头的功劳,要不是你想得周到,提前让北静王来帮忙,我们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黛玉的脸颊微微发红,看向宝玉,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都带着笑意。他们知道,这场商战虽然赢了,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贾府要想真正复兴,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夜深了,宝玉和黛玉坐在潇湘馆的窗前,看着天上的明月。月光洒在竹影上,像一幅流动的画。“以后不会再有风波了吧?”黛玉轻声问。
宝玉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的指尖:“或许还会有,但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不怕。”他从怀里掏出块玉佩,是用通灵宝玉的边角料做的,上面刻着个“贾”字,“等贾府彻底安稳了,我们就去黑山庄看看,那里的盐场,以后会越来越好。”
黛玉点点头,靠在宝玉的肩上。窗外的风吹过,带来了锦绣阁的绸缎香,也带来了希望的味道。他们知道,只要同心协力,贾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七折金陵繁华再启程(词:东风第一枝·新程)
金陵春早,锦绣重开,红楼又添新貌。
盐船满载扬帆,绸缎畅销远道。
官清民顺,更喜那、北静相照。
看贾府、重振家声,不负故人所托。
宝玉志、不止温饱,黛玉智、更兼仁孝。
夫妻同心协力,共把家业营好。
风波过后,更懂得、平安是宝。
待来日、黑山庄前,共赏盐花如雪。
荣国府的大门重新漆了朱红,门楣上的“忠勇”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宝玉站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商人和顾客,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经过这场商战,贾府不仅保住了盐引和绸缎庄,还赢得了金陵百姓的信任和尊重。
黛玉从里面走出来,手里拿着刚算好的账本:“黑山庄的盐场今年收成很好,苏州和杭州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她笑着说,“琏二哥说,要在那里建个新的仓库,以后运盐就更方便了。”
宝玉接过账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盈余五千两”,这是贾府复兴的第一步。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秦淮河,那里的盐船和绸缎船来来往往,桅杆上的“贾”字旗在风中飘扬,像在诉说着贾府的新生。
“我们去黑山庄看看吧,”宝玉突然说,“正好赶上收盐的季节,听说那里的盐花像雪一样,很漂亮。”
黛玉点点头:“好啊,顺便看看那里的佃户,给他们送些新的种子和农具,让他们明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两人坐上马车,往黑山庄去。沿途的田野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劳作,看到他们的马车,都笑着打招呼。宝玉知道,这才是贾府真正的根基——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黑山庄的盐场果然如传说中那般美丽,洁白的盐花像一层厚厚的雪,覆盖在盐田上,反射着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佃户们看到宝玉和黛玉,都围了上来,纷纷诉说着今年的好收成,脸上的笑容比盐花还要灿烂。
宝玉和黛玉走遍了整个盐场,查看了盐井、盐仓和晒盐的场地,还和佃户们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午饭——糙米饭、腌咸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盐场鱼汤。
“以后,我们每年都来一次,”宝玉对黛玉说,“看看这里的变化,也听听大家的想法。”
黛玉点点头,看着远处的盐船扬帆起航,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只要贾府能一直这样,以诚信为本,以百姓为重,就一定能在金陵站稳脚跟,迎来真正的复兴。
马车驶回金陵城时,夕阳正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宝玉和黛玉坐在车里,手牵着手,谁都没有说话,但心里都明白,他们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同心同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金陵的繁华,在他们身后缓缓展开,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而贾府的故事,也将在这幅画卷中,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