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实打实的功劳(1/2)
车间最里侧的装配区铺着厚木板,数十台齿轮套件码得整整齐齐,每个齿牙都透着细密的光。
赵瑞刚估计了一下,只要这批产品检验完毕,就可以直接发往北荒,直接用在农机上。
后续的产品再陆续完工,三个月的工期完全可以保证,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这时,刘守江也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本油乎乎的台账:
“孙厂长的安排真有章法,现在铸件粗加工和热处理工序都在别的厂,就把最终精磨和组装留在咱们这儿。”
赵瑞刚翻开台账,上面用红笔标着各工厂车间的交接时间:
一到三号工厂送毛坯的日子、四到六号工厂回传的热处理报告、瓦窑车间的精磨进度等等,十分清晰明了。
密密麻麻的批注里,孙玉明那笔挺的字迹格外显眼——“瓦窑车间为枢纽,各厂工序衔接误差不得超两小时”。
赵瑞刚不由点头笑道:“孙玉明着实有能耐,这样看来,一点不用担心整体工期了。”
刘忠国指着齿轮内侧的铭牌嘿嘿笑道:“还有‘瓦窑大队车间’这几个字,是孙厂长特意让人刻的,说这是咱们的根!”
赵瑞刚手指划过铭牌的刻痕,又划过光滑的齿面,不住地点头——
能在两个月工期里拿出这样的活儿,孙玉明确实把各厂的调度玩活了。
他这手统筹的本事,比单纯埋头干活要厉害得多。
这个项目交给孙玉明,果真是最恰当的安排。
赵瑞刚的眼里带着几分庆幸:“能把孙玉明请进来,真是咱们瓦窑车间的福气。等他回来告诉我一声,高低得整两盅!”
瓦窑大队车间按部就班地工作着。
县里头几家钢厂在市工业局的牵头下,已经陆陆续续用上了新配比的耐火砖。
平炉里的钢水倾泻得越来越顺畅,报给市局的合格报表一天比一天厚。
连带着瓦窑大队的名字,在鞍阳工业系统里也越来越响。
赵瑞刚的生活过得踏实又充实。
白天去车间转一圈,看看齿轮精磨的进度,跟刘守江,刘忠国交代几句车床保养的门道。
有空就往师父郑怀城的资料室钻,帮着整理那些泛黄的技术笔记,偶尔讨论到兴头上,师徒俩能对着一张图纸琢磨半晌。
偶尔再去大队部开开生产会,听老支书讲秋收计划,顺便插句嘴,说说怎么借着新打的农用井搞农田灌溉。
剩下的功夫,多半是在家陪着小铃铛喂鸡画画,看着刘彩云做课表纳鞋底。
窗台上晒着的干辣椒红得透亮,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说起来,那两口农用井还是托了吕振邦的福。
今年入夏就没下过几场透雨,瓦窑大队的高粱地里都裂了缝。
赵瑞刚去市局汇报耐火砖推广情况时提了一嘴,吕振邦当即拍了板:“多大点事!”
没过三天,就从地质队调来了台老掉牙的打井机,轰隆隆在田埂边架了起来。
钻井队的师傅们加班加点,硬是在三天里打出两口深井。
清亮的井水一抽上来,周边上百亩农田都有救了。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可谁都知道,这年头打井机比拖拉机还金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