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359章 局部快速修补技术

第359章 局部快速修补技术(1/2)

目录

沈良立即推开门走了出去,李雯紧随其后,刘建国也跟了上来。

“王部长,出什么事了?”沈良问道。

王部长脸色凝重,手里拿着一份电报:“刚刚收到消息,鞍钢那边的二号高炉出了严重事故。炉壁局部烧穿,损失惨重,现在急需技术支援。”

“烧穿?”沈良眉头一皱,“是炉衬材料出了问题?”

“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但是现场很危险。”王部长看着沈良,“沈良,你在钢铁冶炼方面有经验,我想派你去现场看看。”

刘建国在旁边插话道:“王部长,这种事故现场很复杂,需要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去处理。沈良毕竟刚调到部里,是不是有点...”

“我可以去。”沈良直接打断了刘建国的话,“什么时候出发?”

王部长点点头:“越快越好。火车票已经订好了,今晚八点的车。”

李雯主动开口:“王部长,我也想去。这次事故对我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好,你们两个一起去。”王部长转身准备离开,又回头对沈良说,“这次任务很重要,鞍钢是我们国家的钢铁重镇,不能有任何闪失。”

刘建国看着沈良和李雯匆忙收拾东西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想借着质疑试验炉投资的事情给沈良制造点麻烦,没想到这家伙又有了出风头的机会。

“沈工程师,”刘建国阴阳怪气地说,“这种大事故可不是开玩笑的,万一处理不好,影响可就大了。”

沈良头也不抬地整理着资料:“放心,我心里有数。”

李雯看不惯刘建国的嘴脸:“刘工程师,与其在这里说风凉话,不如想想怎么为同行提供帮助。”

刘建国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人离开办公室。

傍晚时分,北京站。

沈良和李雯提着行李箱走向站台。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寒风刺骨,站台上的人们都裹着厚厚的棉衣。

“沈工程师,你对这次事故有什么预判吗?”李雯边走边问。

“从描述来看,应该是高温条件下炉衬材料失效导致的。”沈良分析道,“但具体原因还得到现场才能确定。可能是材料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操作不当。”

上了火车,两人被安排在同一个软卧包厢。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夜景向后飞逝。

李雯打开笔记本,开始梳理相关的技术资料。借着昏黄的车厢灯光,沈良看到她专注工作的侧脸,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敬佩。

“李博士,你为什么选择钢铁冶金这个专业?”沈良好奇地问。

李雯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我父亲是老钢铁工人,从十六岁就在钢厂干活。我小时候经常听他说,咱们中国的钢铁工业太落后了,好多关键技术都被外国人卡着脖子。”

“所以你就决定学这个专业?”

“对。”李雯点点头,“我想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这种局面,让中国的钢铁工业真正强大起来。”

沈良心中一动,这个想法和他穿越前的理想完全一致。

“那你呢?”李雯反问道,“以你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去更轻松的岗位,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充满挑战的工作?”

沈良望着窗外的夜色,缓缓说道:“可能是使命感吧。我总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技术问题上。李雯拿出刚才讨论的特种钢冶炼方案,继续和沈良探讨细节。

“你这个温控系统设计得很巧妙,”李雯指着图纸说,“但我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哦?你有什么想法?”

“我们可以引入反馈控制的概念,”李雯在纸上画了几个圆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炉温变化,然后自动调节加热功率。”

沈良眼前一亮。他虽然知道未来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但在1980年要实现这种精密控制确实需要很多创新思路。

“这个想法很好,但关键是传感器的精度和耐高温性能。”沈良说。

“我在科学院的实验室里见过一些新型的热电偶传感器,精度比现在常用的要高很多。”李雯兴奋地说,“如果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两人越聊越投机,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列车员过来提醒该熄灯休息了,他们才意识到已经聊了三个多小时。

第二天上午,火车抵达鞍山站。

一下车,沈良就感受到了这座重工业城市特有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钢铁味道,远处的高炉冒着白烟,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

鞍钢的一位副总工程师老张亲自来接站,脸上写满了焦虑。

“沈工程师,李博士,你们总算来了!”老张握着沈良的手,“现在情况很紧急,二号高炉已经停产两天了,每天的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车子驶入鞍钢厂区,沈良透过车窗看到了那座出事的高炉。巨大的钢铁结构体矗立在那里,但明显能看出炉体中部有一块区域被临时围挡遮住了。

“具体是什么情况?”沈良问道。

老张叹了口气:“前天晚上值班的时候,炉温突然异常升高,操作工按照程序调节,但是没有效果。半小时后,炉壁就出现了烧穿现象,高温钢水直接喷射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