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历代名人大鉴 > 第57章 陈光标

第57章 陈光标(1/1)

目录

童年磨难与慈善启蒙

1968年7月,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的农村,祖籍安徽。彼时,这个家庭极度贫困,父母以种地为生,家中孩子众多,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在陈光标两岁时,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贫困先后饿死,这成为他童年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也让他早早立志要改变命运。

年少的陈光标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商业头脑。他利用课余时间卖水、卖冰棍,稍大些又在假期从乡村收购粮食,拉到镇上粮管所售卖。从最初的自行车运输,到后来的平板车、汽车,他一步步积累着经验,生意规模也逐渐扩大。17岁时,他便挣得了两万元,成为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在困苦的生活中,陈光标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成为了雷锋的忠实粉丝。父母将“光标”这个名字赋予他,期望他做人光明磊落,成为正能量的标杆,并督促他从小背诵《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陈光标从小就立志每天多做好事,发扬雷锋精神,这颗慈善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创业历程与商业成就

在从商的道路上,陈光标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正式开启创业之旅。当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一种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市场潜力,但患者无法直观看到探测结果。于是,他用仅有的3000元钱请专家指导,对仪器进行改进,添加显示器外壳和生理图像输入,使患者能通过仪器电极直观判断身体状况。他将改进后的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获得国家专利,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这台成本不到千元的仪器,批发价约5000元,零售价6800元,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产品销售至全国20多个省区,到2000年,他已积累了数千万元财富,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9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并获得南京大学EbA硕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商业素养。

2002年初,陈光标通过朋友了解到循环经济领域的商机,组建了“黄埔拆迁公司”。次年,公司成功竞标拆除南京市的一个老展览馆,从建筑材料中净赚285万元。面对剩余的建筑废料,他致力于将其转化为生态建材,虽历经多次失败仍未放弃。2004年,他在德国考察时发现一台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可将建筑垃圾分解成铺路颗粒,便高价购入10台引进国内。回国后,他积极推销这些颗粒,客户试用后纷纷认可,订单不断。同年7月,国家严禁使用实心粘土砖,砖厂面临原料危机,陈光标通过改进设备,使建筑垃圾处理设备能产出制砖粉末,因其价格远低于传统原料,迅速成为制砖企业的首选。2005年2月,他创立“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并将业务拓展到废旧汽车、家电、生产设备等领域。例如,报废车胎经处理可制成农用车胎或塑胶跑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长跑橡胶赛道就出自他的手笔。

慈善之路的高光时刻

自1998年起,陈光标正式踏上慈善之路,且一发不可收拾。创业初期,他年收入不到20万元,却毅然拿出3万元资助安徽的白血病患者。此后,他的慈善脚步从未停歇。2002年以来,江苏黄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年“非典”期间,向安徽省医疗机构捐赠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2004年底,东南亚海啸,他捐出300万元。

陈光标的慈善行动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延伸至国际。2011年3月,他前往日本地震灾区提供帮助。他始终认为,慈善无国界,只要哪里有需要,他就愿意伸出援手。多年来,他的捐款总额持续攀升,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已超过20亿人民币,帮助了70万特困户。他也因此荣获众多荣誉,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四年荣获“中华慈善奖”,2008年12月更被授予“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

备受争议的慈善方式

陈光标在慈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极具争议性的方式。他热衷于制造新闻话题,垒砌人民币现金墙,以此来吸引公众对慈善和一些社会议题的关注。2013年12月24日晚,他站在由一沓沓百元人民币堆出的“钱桌”旁,晒出16吨人民币助推经济大普查,宣称“经济普查,利国利民,从标哥查起”。这种夸张的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在借机炒作,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慈善的本质。

他还宣称要赴美收购《纽约时报》,2014年1月3日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称愿倾尽家产收购。早在2013年12月30日,他在深圳“2013国际华媒大奖”上获得“杰出华人”称号时,就发表获奖感言提及此事。然而,《纽约时报》董事会成员拒绝见他,公司发言人也拒绝评论收购事宜。这一事件让他收获了不少嘲笑,许多人认为他不切实际,此举只是为了博眼球。此外,他参与“冰桶挑战”、发起“光盘行动”等,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有人质疑他做公益的纯粹性,认为他是在利用慈善为自己提升人气和传播流量,慈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宣传需求。

暂别公众视野的日子

2017年左右,陈光标决定淡出公众视野,这一转变与他的小儿子陈环保密切相关。当时,小儿子正在上初二,媒体上关于陈光标的一些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这些“无中生有”的消息让小儿子深陷压力与焦虑之中,甚至产生了自闭情绪,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月不肯上学,到学校也害怕与同学交往,担心被同学瞧不起。陈光标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家人造成了伤害,为了孩子的成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媒体曝光。

在淡出公众视野的这段时间里,陈光标并未停止慈善行动。2020-2023年三年疫情期间,加上支持冬奥会,他捐款捐物合计3亿元。疫情初期,国内口罩奇缺,他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儿子的钢琴表演,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瑞士华人买下当地药房所有口罩,用飞机运回祖国,专车送往武汉,他本人也奔赴武汉做志愿者。后续,他陆续向武汉捐赠口罩逾100万只,向全国其他地区捐赠近200万只,以及1000台消毒喷雾机、50吨消毒液、约150万吨粮油,合计人民币5000万元。同时,他还向周边友好国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包括口罩、口罩机、药品、消毒机等,仅通过中菲友好协会向菲律宾就捐赠款物共3000万。2021年郑州洪水,他向郑州捐款捐物约1000万元。其他各种救灾和慈善捐赠同样不计其数,只是这些善举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肆宣传。

如今的状态与新事业

2023年12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陈光标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连夜组织物资采买、装车和发车,将棉被棉衣、手电筒、方便面、卫生纸与卫生巾、日用药品、发电机和大型设备煤炭等共计价值4000多万元的物资,装满180多辆大货车,亲自带队赶赴甘肃和青海地震灾区。他表示,看到受灾群众众多,参与公益慈善捐赠的企业家未达预期,便想呼吁更多企业家关注和支持。

如今的陈光标,情绪平和,不急不躁。他自称银行无债务,现金流顺畅,也无其他外债。他目前致力于研究电商助农“村村播家家富”项目,旨在去掉农副产品的中间商环节,让老百姓田间地头的产品直接卖给经销商,从而使老百姓获利更多。通过主播带货,近两年该项目销售额达到两个多亿。面对直播带货的潮流,他因考虑到自身年纪增长,熬夜和精气神不足,选择在幕后做总指挥,为推动电商助农事业默默贡献力量。回首过往,陈光标经历了慈善路上的高光与低谷,如今依然坚守在公益与事业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