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成龙(1/2)
第一章:动荡身世与戏班生涯
1954年4月7日,香港,这个日后成为东方好莱坞的繁华都市,正处于战后的复苏与变迁之中。在香港岛的一间简陋屋子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陈港生,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平凡的名字将在未来闪耀全球。
陈港生的父母,皆是历经风雨之人。父亲房道龙,祖籍安徽,早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辗转来到香港。在那动荡的年代,为谋生计,他曾投身国民党军队,后又因局势变化,隐姓埋名,在香港做起了厨师。母亲陈莉莉,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跟随丈夫在香港艰难度日。
童年的陈港生,生活虽不富裕,但也充满了家庭的温暖。然而,好景不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因工作变动,需要前往澳大利亚。由于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无法带着年幼的陈港生一同前往。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将6岁的他送进于占元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学习京剧。
这所学校,名为戏剧学院,实则条件艰苦。学生们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训练,还要遵守严格的规矩。陈港生进入学校后,被赐予艺名元楼,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学艺生涯。
在戏班里,每天天不亮,元楼和师兄弟们就要起床练功。从基本功的压腿、下腰,到复杂的跟头、武打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练习,稍有差错,便会招来师傅的责罚。白天,他们要学习戏曲的唱腔、念白、表演,晚上则在狭小拥挤的宿舍里打地铺休息。宿舍的环境极差,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卫生条件堪忧,但元楼从未有过怨言,他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在众多师兄弟中,元楼结识了日后与他在电影界共创辉煌的洪金宝(元龙)、元彪、元华等人。他们一起练功,一起玩耍,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戏班里,元楼展现出了非凡的武术天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的技艺进步飞速,逐渐成为了师兄弟们中的佼佼者。
然而,戏班的生活并非只有训练和学习。当时的香港,正处于电影业的萌芽阶段,戏曲表演逐渐受到电影的冲击。于占元为了维持戏班的生计,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演出,有时也会接一些电影的龙套角色。元楼第一次接触电影,是在一部名为《大小黄天霸》的影片中,他在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这次经历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电影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楼在戏班里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开始在一些戏曲表演中担任重要角色。然而,戏曲行业的衰落已成定局,戏班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生计愈发艰难。1971年,17岁的元楼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是继续坚守戏曲行业,还是另谋出路。此时,电影业的兴起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他决定离开戏班,投身电影行业,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第二章:武师生涯的艰辛与机遇
离开戏班后,元楼凭借在戏班里练就的扎实武术功底,顺利进入电影圈,成为了一名龙虎武师。龙虎武师,这个听起来威风凛凛的职业,实则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他们在电影中负责各种危险的动作场面,从高处坠落、激烈的打斗到爆炸场景,都需要他们亲自上阵,稍有不慎,就会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元楼初入电影圈时,只能在一些影片中担任最底层的武师,做着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却拿着微薄的报酬。在拍摄现场,他经常被导演和武术指导呼来喝去,稍有差错就会遭到责骂。但元楼从不抱怨,他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
在这个时期,元楼参与了许多影片的拍摄,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背景板,但他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电影拍摄的技巧和经验。他细心观察每一位演员的表演,学习他们的表演方法和技巧,同时也不断琢磨如何将自己的武术功底与电影表演相结合。
1973年,对于元楼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着名武术家李小龙突然离世,香港电影界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李小龙的离世,使得香港电影市场对功夫片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的空缺,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开始寻找能够接替李小龙的功夫明星。元楼因为外形与李小龙有几分相似,且有着扎实的武术功底,被罗维导演看中,签约到了罗维影视公司。
罗维导演对元楼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下一个李小龙。为了打造元楼的形象,罗维为他改名为成龙,并让他主演了一系列模仿李小龙风格的电影,如《新精武门》《少林门》等。然而,这些影片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观众们并不买账,他们认为成龙只是在模仿李小龙,缺乏自己的特色。
在这几部影片失败后,成龙陷入了事业的低谷。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表演风格,意识到一味地模仿李小龙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在这个迷茫的时期,成龙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尝试新的表演方法,与不同的导演和演员合作,寻找突破的机会。
1978年,成龙遇到了他演艺生涯中的重要伯乐——吴思远。吴思远是当时香港电影界的知名制片人,他独具慧眼,看到了成龙身上的潜力。吴思远找到成龙,邀请他主演自己监制的电影《蛇形刁手》。在这部电影中,吴思远鼓励成龙摆脱李小龙的影子,发挥自己的喜剧天赋,将功夫与喜剧元素相结合。
成龙大胆尝试,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幽默诙谐的动作和表情,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功夫喜剧风格。《蛇形刁手》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轰动,票房大卖。紧接着,成龙又主演了《醉拳》,这部电影更是将他的功夫喜剧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成龙在片中饰演的黄飞鸿,一改以往严肃刻板的形象,以幽默风趣的表演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醉拳》的票房成绩远超《蛇形刁手》,成为了当时香港电影界的票房冠军,成龙也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
第三章:巅峰之路:从香港到好莱坞
随着《蛇形刁手》和《醉拳》的成功,成龙在香港电影界站稳了脚跟。他独特的功夫喜剧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了票房的保证。1979年,成龙加盟嘉禾电影公司,开始了他电影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嘉禾,成龙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他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电影。1979年,他执导的首部电影《笑拳怪招》上映,该片延续了他的功夫喜剧风格,同时在剧情和动作设计上更加精心,再次取得了票房佳绩,成为当年香港电影的票房冠军。此后,成龙又陆续推出了《师弟出马》《A计划》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