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易中天(1/2)
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易中天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精彩讲述,尤其是“品三国”系列,以独特的视角、通俗幽默的语言,将晦涩的历史知识带入寻常百姓家,掀起了全民“读史热”。他的讲述风格打破了传统学术的严肃壁垒,使历史变得生动鲜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此后,他投身于《易中天中华史》的创作,试图以宏大的叙事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的全新解读体系。从学术研究到大众传播,易中天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突破,其经历与成就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变迁以及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热切渴望。深入探究易中天的人生轨迹、学术理念、传播策略及其引发的文化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位学者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更能为当下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一、成长之路:从湖湘大地到塞外边疆,再入学术殿堂
(一)书香世家的熏陶
1947年2月8日,易中天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门第。往上追溯,家族中十八世祖易先为明朝命官;曾祖父精通书文,留有专着;祖父也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曾涉足官场。父亲易庭源是大学教授,大伯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易中天自幼便受到良好的熏陶。他最早从祖父和父母那里接触到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对历史热爱的火种。随后,他沉迷于在书摊租《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人书,常常手不释卷,甚至省下零花钱用于租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养分,为他日后深厚的文学和历史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求学之路的坎坷与坚持
易中天幼年在长沙度过,随后随父移居武汉,在武汉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学生时代的他便展现出对书籍的极度热爱,高中时已广泛涉猎中外名着,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1965年,他参加高考,一心报考当时属于绝密专业的导弹专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因父亲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成分问题,最终落榜。
落榜后的易中天,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他自愿报名前往新疆支青,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五〇团开始了艰苦的生活。在兵团的日子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1966年,他被抽调到团部成为宣传队员,后来又在1975年到1978年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厂子弟中学任教。尽管手边可读的书寥寥无几,他依然白天辛勤工作,晚上点灯学习,在困境中坚持自我提升。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为易中天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潜心备考,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顽强的毅力,于1978年成功考入武汉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武大的几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师从着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在学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工作经历的转变
1981年,易中天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武汉大学。在武汉的这段时光,相对平和宁静,他在教学之余,专注于写作,出版了一系列散文以及在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专着,逐步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1992年,易中天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调入厦门大学。关于这一调动,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对厦门心生向往,后来有机会到厦门大学短期教学,离开后便积极运作调动事宜。尽管武汉大学起初不放人,但他对厦门的喜爱和对新环境的期待促使他坚持努力。1988年夏天,他到厦门大学度假,炎热天气中厦大贴心提供电扇解暑,让他感受到了厦大的温暖,更加坚定了他来厦大的决心。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开启了他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二、学术生涯:多学科耕耘与独特学术风格的形成
(一)多学科研究的涉足
易中天长期致力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其学术视野极为广阔。在早期的学术探索中,他在文学领域深入钻研中国古代文学,对《文心雕龙》等经典文学理论着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其成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展现了他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底。在美学领域,他的《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深入比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国内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人类学方面,《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等着作体现了他将人类学与艺术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拓宽了艺术研究的边界。
这种多学科的研究经历,使易中天能够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以更为综合、多元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各种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为他日后在历史文化传播领域的独特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能够自如地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穿梭,将文学的生动性、美学的鉴赏性、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等融入到对历史的解读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风格和解读方式。
(二)学术风格的独特性
易中天的学术风格独树一帜,最为显着的特点便是其通俗性与深刻性的巧妙融合。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往往追求严谨的论证、专业的术语和高深的理论,研究成果多面向专业学术群体,普通大众难以理解。而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致力于将复杂的学术内容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以他在《百家讲坛》的讲述为例,在“品三国”时,他运用大量贴近现代生活的语言和比喻,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人物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比如,他用“公司”来比喻三国时期的各个政治集团,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不同公司的“老板”,旗下的谋士、将领则是“员工”,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观众能够迅速理解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运作模式。同时,他又并非单纯地娱乐化历史,而是在通俗的讲述中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性本质。他对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分析,不仅展现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行为举止,更通过对其性格、决策动机的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演变。这种将深刻的学术见解与通俗的表达方式相结合的风格,使他的作品和讲述既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又不失学术价值,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百家讲坛》时期:从学者到文化名人的华丽转身
(一)初登讲坛与“汉代风云人物”的成功
2005年初,随着《汉武大帝》的热播,中央电视台在《百家讲坛》中开办有关汉武帝的专题讲座,易中天受邀参与其中,开始讲述“汉代风云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汉代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历史典籍中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对人物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加入了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的复杂。例如,他在讲述汉武帝时,不仅展现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一面,还分析了其在权力追逐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以及对国家、社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节目播出后,迅速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他独特的讲述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开始对汉代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出版后,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大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为他在《百家讲坛》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他从学者走向大众视野的关键一步。
(二)“品三国”的轰动效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