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易中天(2/2)
2006年,易中天再次与《百家讲坛》合作,推出“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讲座,这一举措将他的影响力推向了巅峰。三国时期的历史由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本身就为大众所熟知,但易中天却能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解读这段历史。
在讲述中,他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三国人物“脸谱化”的认知。曹操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定义为“奸雄”的单一形象,易中天通过对《三国志》等正史资料的详细分析,展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爱才如命、豁达洒脱等多面性格,提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这一新颖观点。对于诸葛亮,他也没有一味地强调其“神化”的智慧,而是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才能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的人物形象。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将三国历史的复杂脉络清晰地梳理出来。
随着节目的播出,《百家讲坛》的收视率直线飙升,成为科教频道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易中天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受到了广泛的追捧。“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讲稿出版成书后,更是成为畅销书,引发了全民“品三国”的热潮。他的名字和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成为文化领域的焦点人物,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深入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三)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争议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成功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文化现象。首先,他掀起了一股全民读史的热潮,许多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普通民众,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主动阅读历史书籍,关注历史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其次,他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打破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更多人认识到学术知识并非高高在上、晦涩难懂,而是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这种现象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激发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然而,他的成功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在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讲述过于通俗化,甚至存在对历史的戏说成分,偏离了严谨的学术研究轨道,担心这种方式会误导大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例如,对于他对曹操等人物的重新解读,一些学者认为缺乏足够的学术依据,过于主观。在媒体和社会舆论方面,也有人质疑他在成名后过度商业化,频繁参与各种活动和节目,有悖于学者的传统形象。面对这些争议,易中天回应称自己的目的是“把历史还给人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并且他在讲述中所依据的都是正史资料,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解读视角。这种争议从侧面反映了在当代文化传播背景下,传统学术观念与大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凸显了易中天在文化传播道路上的探索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和复杂局面。
四、《易中天中华史》创作:构建宏大历史叙事体系
(一)创作背景与动机
在经历了《百家讲坛》的辉煌,在大众中获得极高知名度后,易中天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深刻认识到,虽然通过在电视节目中的讲述,让部分历史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这些内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市面上的历史着作大多遵循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写作方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且难以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规律。
基于此,易中天萌生了创作《易中天中华史》的想法,试图以一种全新的、通俗易懂且具有系统性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历史。他希望通过这部着作,回答3700年以来中华人民的命运和选择这一宏大命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从起源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征和演变,增强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内容与创新之处
《易中天中华史》共36卷,从祖先开始讲起,涵盖了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发展等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内容上,它不追求面面俱到地罗列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将重心放在历史的关键拐点处,聚焦于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和思想变革。
在创作方式上,具有诸多创新之处。其一,它采用了独特的章节设置,以国家、祖先等为主题进行各卷本的议题设置,打破了传统史书的编年体结构,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其二,延续了易中天一贯的“妙说”历史风格,以严肃的态度对历史材料进行加工,同时运用活泼生动的表述,辅之以典雅的语言、侦探小说似的设置悬念,将历史谜团层层揭开,给读者以轻松愉悦又充满探索乐趣的阅读观感。其三,在人物塑造方面,如同小说创作一般,对人物的出场进行精心设计,不按照传统历史顺序,而是根据叙事需要,使人物在合适的时机登场,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述某个历史时期的变革时,通过特定人物的视角和经历,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变革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三)学术界与读者的反响
《易中天中华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其创新的写作方式和宏大的叙事框架给予了肯定,认为它为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科的普及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学术着作的固有模式,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成果的社会化转化。然而,也有部分学者对其内容的严谨性提出质疑,认为在追求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历史事实的简化或解读不够准确的问题。
在读者群体中,《易中天中华史》受到了广泛欢迎。许多读者表示,通过阅读这套书,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易中天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引人入胜,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一些读者在社交媒体和读书论坛上积极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动了该书的传播。这种学术界与读者群体不同的反响,再次体现了易中天在历史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也反映了不同群体对历史文化作品的多元需求和期待。
五、争议与批评:在质疑声中前行
(一)学术通俗化的争议
易中天将学术通俗化的做法在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议。一方面,支持者认为他的这种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学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学术知识。在传统学术研究模式下,学术成果往往局限于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中,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够深入研究和探讨。易中天通过《百家讲坛》以及一系列通俗历史着作,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文化知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历史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激发了大众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为学术研究培养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例如,许多年轻人在观看了他的节目后,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选择在大学阶段学习历史相关专业,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担心过度通俗化会损害学术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方法,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和科学分析来得出结论。而易中天在讲述历史时,为了追求通俗性和趣味性,可能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简化或采用一些不够严谨的解读方式。例如,在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他的观点可能缺乏足够的学术依据,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判断,容易误导大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这种争议的本质在于如何在学术传播过程中平衡通俗性与严谨性,是当代学术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历史解读的批评
易中天对历史的独特解读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上,他的观点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以曹操为例,传统观念中曹操多被视为“奸雄”,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以及长期的民间传说中深入人心。而易中天却提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强调曹操的雄才大略、豁达洒脱等优点。这种观点的转变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他们认为易中天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认知,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一些学者指出,虽然历史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充分的史料依据和严谨的学术论证基础之上。易中天对曹操等人物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更多地是从个人的理解和价值观出发,有过度解读和戏说历史之嫌。
然而,易中天回应称自己对历史的解读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三国志》等正史资料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传统观点往往受到文学作品和道德评判的影响,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