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译电者 > 第26章 迂回发送

第26章 迂回发送(1/2)

目录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中,一卷残破的电台天线线圈与泛黄的频率测试记录并列陈列。线圈表面缠绕着降落伞布和铁丝,记录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频段的干扰强度数据,其中“3.7hz”处用红笔重重圈画并批注“盲区确认”。字幕:在长津湖无形的电磁战场上,每一次信号的突破都是生与死的较量。当美军的干扰网如铁幕笼罩,志愿军通信兵以血肉之躯为探针,在杂音的迷宫中寻找那道通往胜利的缝隙。】

1950年11月27日19时30分27军前沿通信站【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通信兵围在电台旁,报务员反复调整旋钮,示波器上的波形剧烈震荡如同狂舞的银蛇。画外音:第27军《通信对抗日志》(1950年11月27日):“美军干扰持续升级,全频段信号强度不足正常水平17%,常规频段通信完全中断,转入应急方案执行阶段。”】

徐福才的手掌按在发烫的电子管上,金属外壳的热度透过冻僵的皮肤传来刺痛。报务员小李的耳机里依旧是刺耳的白噪声,他扯下耳机,耳后被压出的血痕与冻疮融在一起:“老徐,连备用频段都被压制了!”新兵小陈将缴获的美军干扰设备说明书拍在桌上,纸张边缘焦黑的痕迹还在散发着硝烟味。

作战参谋冲进山洞,手电筒光束扫过地图上的红色标记:“各团都在等总攻指令,再拖下去...”话音未落,洞顶的冰棱因美军战机的轰鸣簌簌掉落。徐福才摸出藏在棉袄夹层的频率测试本,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松针——那是三天前侦察时在3.7兆赫频段发现异常的标记。“分散测试!”他撕开本子,将写有不同频段的纸条分发给众人,“就算用耳朵贴天线听,也要找出盲区!”

【历史考据:根据《抗美援朝电子战档案汇编》,1950年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采用“自适应干扰”技术,可自动追踪并压制志愿军常用频段。志愿军通信兵通过大量实战摸索,发现干扰设备存在“频段切换延迟”特性,为寻找信号盲区提供了突破口。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0年11月电磁频谱监测记录》(编号1950-11-27-07)详细记载了该时段的干扰波形数据。】

冻土中的频率狩猎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中分散开,将简易矿石收音机贴在地面,耳朵紧贴听筒专注聆听。历史录音:通信兵王建国2002年回忆:“那时候像群找食的狼,趴在雪地里几个小时不动,就等耳机里跳出不一样的声音。”】

小李带着两名战士爬出山洞,刺骨的寒风瞬间灌进衣领。他们将缴获的美军罐头盒改装成临时天线,埋进半米深的雪坑。当耳机里的白噪声突然出现半秒的沉寂,他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3.2兆赫频段,干扰强度下降至40%。但还不够,这个频段无法承载完整电码。

山洞内,徐福才用刺刀在木板上刻下新的思路:“干扰机需要时间切换频段,我们找它换频的间隙!”他抓起铅笔在美军宣传单背面计算,根据之前记录的干扰波形,推导出设备每次切换频段存在0.8秒的延迟。“小陈,把电台功率调到最低!”他突然下令,“用最微弱的信号试探盲区!”

【技术解析:志愿军“低频试探法”原理:通过降低电台发射功率,利用干扰设备的“检测阈值盲区”进行信号渗透。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当发射功率降至3瓦以下时,美军AN\/ARc-3干扰机存在5%-8%的漏检概率。但该方法要求接收端具备极高灵敏度,且易受环境电磁波动影响。】

生死0.8秒的盲发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50式应急发报键”,由美军步枪扳机改制,金属表面布满手指长期按压留下的凹痕。画面特写按键边缘残留的血迹,经检测与通信兵小李dNA匹配。】

“发现3.7兆赫!干扰切换间隙0.8秒!”小陈的喊声带着哭腔,他的手指在示波器上颤抖着比划。徐福才的瞳孔猛地收缩——这正是三天前记录的异常频段。但0.8秒,连一个完整的电码组都无法发送。“拆电码!”他迅速撕下密码本内页,“把总攻指令拆成单个字符,分十次发送!”

小李的手指悬在改制的发报键上,冻疮破裂的血珠滴在金属表面。当示波器显示干扰波形开始下降的瞬间,他按下按键,“滴”的一声电码刺破杂音。但下一秒,干扰强度骤然回升,耳机再次陷入轰鸣。“记住发送顺序!”徐福才抓住他的肩膀摇晃,“错一个字符,前线的兄弟就全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