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译电者 > 第62章 跨坑联络

第62章 跨坑联络(1/2)

目录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两截缠绕着铜线的角钢电极并列陈列,电极连接处的焊痕呈不规则锯齿状,旁边玻璃展柜中《蛛网通信网测试日志》第41页用蓝笔标注“1952年10月25日16时23分,597.9-5号与537.7-13号节点首次联通”。字幕:当37个坑道节点在地下3米深处悄然互联,志愿军在岩层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军事革命。跨坑联络的首次成功,让孤立的坑道成为蛛网的经纬,使单兵的呐喊汇聚成体系的轰鸣,在美军的钢铁封锁下,开辟出第一条打不烂的地下信息高速公路。】

1952年10月25日14时上甘岭597.9高地5号坑道【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通信兵王强趴在刚埋设的蜂窝状电极旁,手中握着从美军吉普拆下的万用表,表头指针在0.8V刻度轻微颤动。镜头特写他手腕上的绷带——那是昨日焊接时被焊枪灼伤的。画外音:第15军《蛛网通信网测试日志》(1952年10月25日):“启动跨区域节点互联测试,5号节点与13号节点直线距离2100米,中间穿越3处断层破碎带,预计信号衰减率≥60%。”】

王强的手指在冻硬的万用表刻度盘上滑动,零下20度的低温让指针卡顿。他呵着白气校准表笔,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哒哒哒”的机枪扫射声——美军步兵正在300米外搜索。“卧倒!”副班长赵铁柱拽着他躲进弹坑,机枪弹在电极伪装网溅起火星,却没伤到埋在3米深的铜线接点。

“老周的‘接力电极法’到底行不行?”赵铁柱盯着王强手中的信号中继器——那是用美军航空炸弹引信改制的,表面还刻着“USA”标志。王强没说话,低头继续调试第7组辅助电极:每隔50米埋设的3根碎弹片电极,像一串埋在地下的珍珠,等待串联成网。

【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蛛网通信网节点参数表》(编号1952-10-25-29)显示,首次跨坑联络采用“蜂窝主电极+碎弹片辅电极”结构,主电极间距1.2米呈60度角,辅电极嵌入断层带岩石缝隙,形成“之字形”信号传输路径。国防大学军事科技研究院2023年模拟实验证实,该结构可将断层带信号衰减率从75%降至42%。】

断层带的信号长征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王强在断层带岩石缝隙中嵌入碎弹片电极,每片弹片都用降落伞布包裹铜线。镜头特写老周蹲在13号坑道,用美军探雷器改装的信号放大器,镜片上的哈气在岩壁凝成冰花。历史录音:原15军通信处技术员老周2009年回忆:“断层带就像地下的大峡谷,信号掉进去就上不来,我们只能用碎弹片在岩壁上搭‘信号桥’。”】

在537.7高地13号坑道,张有才的发报键停在岩壁“???—??”(U-L,危险)的刻痕上。他已经重复敲击17次,却只收到断断续续的震动——断层带的页岩层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信号吞噬。老周突然想起三天前在铁矿层的发现:“把辅电极排成‘品字形’,利用岩石棱角反射震动!”他抓起刺刀,在施工图上划出三道斜线。

王强在断层带的作业堪称玩命。他趴在仅容一人的窄缝里,用美军罐头刀将碎弹片嵌入岩壁,每嵌入一片就用舌头舔湿铜线接点——零下30度的低温让唾液瞬间结冰,却能增强导电效果。当第11片弹片固定完毕,他发现左手小指已被岩石划得见骨,却笑着对战友说:“这点伤,比被美军炮弹炸强多了。”

【技术细节:跨坑联络的“三重中继机制”在实战中成型:1物理中继(碎弹片电极增强岩层导电性);2频率中继(主节点信号频率45hz,辅节点55hz,形成谐波共振);3人力中继(每50米安排战士监听,人工补传中断信号)。该机制被写入1953年《志愿军地下通信应急手册》第9章。】

炮击间隙的信号对接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1952年跨坑联络信号记录本”,泛黄纸页上用铅笔记录着23组失败信号,其中“??—??”(U-L)出现11次,页脚有红色批注“增加辅电极密度”。画面特写记录本第17页的血指纹,经鉴定属于通信兵王强。】

15时40分,美军发起例行炮击,597.9高地地表腾起10米高的烟柱。王强趁着炮击间隙爬出掩体,用身体护住信号中继器——爆炸产生的震动让万用表指针疯狂摆动,却也意外增强了断层带的导电率。他突然看见指针稳定在1.1V——这是3小时来的最高值,立即向13号坑道发出“????—”(h-o,准备接收)。

张有才的耳机里传来异常清晰的震动,差点让他握不住发报键。他按约定敲出“???—?”(V-E,确认坐标),却发现信号延迟比预计多0.3秒——这意味着断层带仍有信号损耗。老周盯着示波器突然大喊:“是铁矿层在共振!把主电极角度调15度,对准铁矿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