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雅尔塔再聚首(2/2)
但他话锋一转,也呼吁斯大林能对“弱小的波兰”表现出慷慨。然而,相比于边界线,丘吉尔更关心的,是波兰的主权和独立,这关系到大英帝国的“荣誉”。他动情地说道:
“我对波兰主权独立的关切远甚于边界问题——我希望看到波兰人拥有自己的家园,在那里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活。”
“别忘了,大不列颠是在最危急的关头为了保卫波兰免受德国侵略而投入战争的,这几乎让我们丧失了立足之地。英国对波兰没有物质利益可图,此问题关乎我们国家的荣誉。因此,凡是不使波兰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国家的解决方案,我们政府都断然不能接受。”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能否就在雅尔塔,现场成立一个新的波兰政府,把伦敦流亡政府和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的人,都包括进来?
丘吉尔话音刚落,斯大林平静地要求,暂停会议十分钟。
这是一个经典的、斯大林式的谈判策略。他让紧张的空气在房间里发酵,让对手去揣测他的意图。短暂的休息后,斯大林重新开口,开始了他那系统性的、逻辑清晰、且不容置疑的反驳。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谈判桌上。
首先,他回应了丘吉尔的“荣誉说”。“丘吉尔先生说波兰问题对大英帝国是荣誉问题,我理解这一点;但对于我们俄罗斯人而言,它既是荣誉问题,更是安全问题。这关系到俄罗斯过去许多旧恨要不要一笔勾销,更关系到国家安危。波兰与我们接壤,在历史上一直是侵略俄罗斯的走廊。仅过去三十年间,我们的德国敌人就两次穿过这条走廊发动进攻。”
他提高了语调,目光扫过罗斯福和丘吉尔。
“波兰之所以成为走廊,就是因为她太弱了。俄罗斯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独立、民主的波兰。……光靠俄国的军队从外部是锁不上这道大门的,只有波兰自己才能把它从内部关上。因此,让波兰独立、强大和民主,对俄罗斯来说不仅关乎荣誉,更是生死攸关。”
接着,他逐条反驳了美英的提议。关于边界,他明确拒绝了在利沃夫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
“关于寇松线,对利沃夫省让点步的建议——我必须提醒你们,这条线可不是俄国人定的,而是寇松和克里孟梭这些外国人在1918-1919年搞出来的。当时我们俄国人根本没被邀请,这条线是在我们反对的情况下定下来的。……我们难道要比寇松和克里孟梭还不顾俄罗斯的利益吗?要是那样,我们回到莫斯科还怎么见人?人们会说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还不如寇松、克里孟梭会为俄罗斯着想呢。”
“所以,提议对寇松线作出的这些修改,我们绝不可能同意。我要说,我宁可让战争多打一些日子,用德国的土地去补偿波兰,也不会在我们这边让步。……我可以坦率地说,我坚持让波兰的边界一直延伸到西尼萨河,并请求本次会议支持这一主张。”
然后,他转向了更棘手的政府问题。他半开玩笑地,驳斥了丘吉尔想在雅尔塔“创造”一个政府的想法。
“首相先生刚才说在这里创建一个波兰政府。我看他这话是说走了嘴——没有波兰人的参与,是不可能创建出波兰政府的。……都说我独裁、不民主,可我还是有一点民主素养的,不会在没有波兰人参与的情况下就去扶植一个波兰政府。”
他随即话锋一转,开始为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辩护,并猛烈抨击伦敦流亡政府。
“有伦敦政府派来的特工,自称是地下抵抗力量。他们对我们毫无益处,倒是坏事做绝。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杀害了我们212名军人,还袭击我们的后勤基地来获取武器。……如果他们再继续在我们后方兴风作浪,我们会按照军法把他们就地枪决。”
“军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和平安宁的后方。我们(苏联)将支持任何一个能给我们稳定后方的波兰政府,在这一点上我别无选择。”
斯大林这番长篇而有力的表态,软硬兼施,有理有据,让会议室的气氛一时变得十分凝重。
丘吉尔沉默了片刻后,沙哑地开口回应。他坦言,英苏双方,显然掌握了截然不同的关于波兰的情报。“也许我们的报告有误,”他固执地说,“但以我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我不认为卢布林政府,能代表哪怕三分之一的波兰民众。如果让人民自由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个政府,根本无法继续维持。”他重申,英国绝不能接受以卢布林政府为基础,来代表整个波兰。
这场围绕波兰问题的初次较量,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暂告一段落。会议进行了许久,直到罗斯福疲惫地提醒时间已近晚上八点,三巨头才同意,把这个棘手的话题,留到第二天继续。
第一天的交锋,就在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僵局中,暂告一段落。
第二天,也就是2月7日,当三巨头再次坐到会议桌前时,气氛依然紧张。罗斯福首先表态,他依然认为,政府组成问题,比边界问题更为重要。他巧妙地暗示,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地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关键是要组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政府。
就在这时,斯大林主动抛出了一个橄榄枝。他透露说,莫洛托夫已经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波兰问题的新提案,在相当程度上,接近罗斯福的建议。
下午,在处理完其它议题后,莫洛托夫取出了那份准备好的文件,用他那特有的、毫无感情色彩的平稳声音,逐条宣读了苏方的六点方案。
方案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同意在寇松线的基础上,划定波兰的东部边界;波兰将在西部获得巨大补偿;最关键的是第三条——“认为应当给现在的波兰临时政府(卢布林政府),增加一些来自波兰侨民界的民主领袖人物。”
听完莫洛托夫的报告,罗斯福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说道:“我必须说,按照莫洛托夫外长的这些提议,我们确实取得了进展。”但他立刻敏锐地指出了一个让他感到不满意的词——“流亡侨民”。
“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去找什么流亡国外的波兰人,”罗斯福强调道,“在波兰境内,就有足够的人可以胜任。”
丘吉尔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作为一位语言大师,他现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英语词源课。他郑重地解释道:“流亡侨民’这个词,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在我们的英文里,它的意思,是在本国人民逼迫下,被迫流亡国外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
“但波兰这些流亡人士,情况并非如此!”丘吉尔强调说,“他们是由于德国人的野蛮进攻,而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所以我宁愿不用‘侨民’这个说法,而称他们为‘暂时在海外的波兰人’,这才更为恰当。”
接下来,丘吉尔又谈及了波兰的西部边界。他再次祭出了他那个生动的比喻:“我一向支持将波兰边界向西移动,但不能多到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把波兰这只鹅,塞得吃进太多德国的粮食,把它给撑出病来,那可不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波兰吞并德国领土不能过多,否则可能超出其承受和治理能力,反而自找麻烦。
听到这里,斯大林冷冷地插了一句:“那些地方的大多数德国人,早就望风逃命去了。”
丘吉尔一挑眉毛,倒也松了一口气:“那当然就使问题简单多了。”他强调,只要迁移的规模与承受能力相称,他并不害怕。最后,他又回到政府组成问题上,建议在苏联的提案中,明确加上“以及波兰国内的民主人士”的字样。
斯大林对此,表现出了惊人的“合作”态度,当场同意,并指示莫洛托夫,立刻在提案上,加上这句话。
2月8日,雅尔塔会议的最后阶段。由三国外长组成的小委员会,连夜磋商,终于拟定了一份最终的、折中的方案文本。
政府问题:承认目前在波兰运作的临时政府(即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民主基础上进行改组”,吸收来自“波兰国内和波兰侨界的民主领袖”加入。这个新政府,将被命名为“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美英苏三国,将在其成立后,予以承认。
选举问题:这个新的临时政府,必须承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举行“自由而不受干涉的选举”。
边界问题:波兰的东部边界,应沿“寇松线”划定。而在西部,“波兰将从德国获得大幅领土补偿”,但具体的边界范围,须留待日后与新的波兰政府协商决定。
至此,这个在雅尔塔会议上,耗费了最多时间和精力的、最棘手的波兰问题,终于达成了一个字面上的、皆大欢喜式的解决方案。罗斯福和丘吉尔,可以说服国内,他们为波兰争取到了“自由选举”和“民主政府”的承诺。而斯大林,则牢牢地掌握了“改组”政府的主导权,并确保了波兰未来的亲苏走向。
每个人,都从这份协议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说,每个人,都从这份协议中,看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
当这一切硝烟散尽之后回望雅尔塔,人们不禁对当时会议室内的激烈交锋唏嘘不已——正是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这场唇枪舌剑、讨价还价中留下的原声对话,让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一幕如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波兰问题处理完了,接下来,关于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以及苏联是否同意对日作战等一系列同样重要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