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71集:秦国新貌

第371集:秦国新貌(1/2)

目录

栎阳新辉

咸阳宫的铜钟在清晨敲响第三遍时,卫鞅已站在章台殿的丹陛之下。檐角的铜铃随着晨风轻晃,将清脆的声响洒在殿前广场,那里整齐列着的羽林军甲胄上,正跳动着初升朝阳的金光。

“商君,君上已在殿内候着了。”内侍躬身引路时,目光不自觉扫过卫鞅腰间的佩剑。那柄剑随主人推行新法已有八载,剑鞘上镶嵌的绿松石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恰如这位变法主持者如今的心境——锐利依旧,却多了几分沉淀后的从容。

章台殿内弥漫着淡淡的松烟墨香。秦惠文王驷正对着一幅巨大的《关中农事图》凝神细看,案上堆着各县送来的秋收文书。听到脚步声,年轻的君主转过身,玄色朝服上绣着的日月星辰纹在烛火下流转:“商君来得正好,你看这渭水两岸的亩产量,较变法之初已翻了近一倍。”

卫鞅走近细看,图上用朱砂标注的粮仓密密麻麻,从栎阳一直延伸到河西之地。他指尖落在泾水流域:“去年修成的郑国渠已见成效,原本的盐碱地如今亩产粟米可达三石。臣昨日巡查时,见农户们正忙着往仓里囤粮,连最偏远的北地郡,也有了三年的余粮储备。”

“三年余粮。”驷低声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想起年少时随父王去雍城祭祀,沿途所见尽是面有菜色的农人,如今再看关中道上,往来的牛车装着布匹粮食,连孩童都穿着厚实的麻布衣裳。

正说着,外廷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廷尉李斯捧着竹简疾步而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君上,商君,陇西传来捷报!义渠王率部归附,愿献良马三千匹,牛羊万头,永世为秦藩属!”

“义渠归附了?”驷猛地起身,案上的青铜酒樽被带得轻晃。这个盘踞陇西百年的游牧部族,曾让历任秦君头疼不已,如今竟主动归附,这在八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卫鞅接过竹简细看,嘴角露出笑意:“义渠苦寒,今年冬天来得早,他们的草场已不足支撑牲畜过冬。而我秦地粮草丰足,边市的盐铁交易从未中断,归附是必然之举。”他抬头看向驷,“这正是新法之功。农耕让我们有了充足的储备,军改让我们有了威慑之力,边市则让他们见识到归附的益处。”

驷抚掌大笑:“说得好!传旨,厚待义渠使者,允他们在陇西开设互市。另外,将此事昭告天下,让列国看看我大秦如今的气象!”

三日后,栎阳城南的市坊比往日更热闹了几分。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推着独轮车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行,两侧的店铺挂出了新染的绸缎,酒肆里飘出醇厚的麦酒香。穿粗布短打的农人正与绸缎铺的掌柜讨价还价,他们腰间的钱袋鼓鼓囊囊,里面装着刚从县府领到的粮税折价款。

“听说了吗?西边的义渠王都来归顺了,还送了三千匹好马呢!”穿褐衣的铁匠抡着锤子,声音盖过了风箱的呼哧声。他身旁的学徒手搭凉棚,望着远处驶来的车队:“何止啊,你看那边,好像是巴蜀的使者来了!”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身着锦缎的使者正穿过市坊,他们的马车装饰着象牙,随行的仆役捧着装满蜀锦和茶叶的礼盒。为首的使者不时掀开车帘,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关中名城——规整的街道两旁,夯土筑成的屋舍鳞次栉比,身着统一制式服装的官吏正在维持秩序,连路边孩童都能背出几句《商君书》里的条文。

“八年前刚来栎阳时,这里还满是土坯房,如今竟比洛阳还要繁华了。”巴蜀使者喃喃自语。他记得第一次来秦国时,沿途关卡重重,市坊里的商人个个面带愁容,而现在,关卡的税吏会主动递上通关文书,市坊里的掌柜们笑着用秦半两结算,连守城的士兵都能说几句流利的中原话。

使者团行至城中心的广场,那里正竖着一块巨大的方碑,上面刻着秦国新修订的律法。几个穿儒衫的学子围着方碑争论,他们中有来自魏国的,有来自韩国的,都是被秦国的变化吸引而来的游士。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商君此法,真乃天下至公之道!”魏国学子抚着碑上的文字,语气里满是赞叹。旁边的韩国学子却摇头:“太过严苛了些,百姓虽富,却少了几分自在。”

“自在?”卖浆的老翁听到了,忍不住插话,“八年前,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敢想什么自在?如今有田种,有粮吃,犯了法该受罚,公平得很!”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盖房的工匠,“你看那王二,去年靠织布赚了钱,如今正盖瓦房呢。这要是在以前,平民哪敢盖瓦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