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71集:秦国新貌

第371集:秦国新貌(2/2)

目录

正说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轻骑从街上疾驰而过,他们身着黑色皮甲,腰悬秦剑,马鞍旁挂着沉甸甸的箭囊。街上的百姓非但不惊慌,反而纷纷驻足行礼——这是巡边的骑兵刚从函谷关回来,他们铠甲上的风霜,正是秦国安宁的保障。

骑兵队行至城门口,与一队风尘仆仆的车队相遇。为首的骑士勒住马,看到车队旗帜上的“周”字,微微颔首致意。周王室的使者正掀开帷帽,望着高大的城门楼感叹:“想当年,平王东迁时,秦还是个养马的小国,如今竟成了诸侯之首。”

城门守吏上前查验文书,态度恭敬却不失法度:“王室使者请稍候,按秦律,需登记随行人员与贡品清单。”使者身后的仆从想要争执,却被使者拦住:“入乡随俗,照办便是。”他看着守吏熟练地在竹简上记录,动作规范,字迹工整,不禁想起洛阳城中那些拖沓的官吏,心中五味杂陈。

此时的咸阳宫里,一场关乎天下格局的朝会正在进行。除了秦国的公卿,殿内还坐着来自薛、滕、邹等小国的使者,他们都是来朝贡的。

“寡人身为周室诸侯,当为天下表率。”驷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殿内,“诸位远道而来,寡人甚为欣慰。秦国愿与列国互通有无,共修水利,共享农法,但若有谁想犯我疆土,寡人也绝不姑息。”

薛国使者连忙起身,捧着玉璧躬身道:“我薛国愿岁岁进贡,只求秦国能庇护我等小国。”滕国使者也附和:“我等愿效仿秦国新法,还望君上能派遣官吏指导。”

卫鞅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想起八年前朝堂上的争论。那时甘龙、杜挚等人指责新法“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而如今,连东方小国都主动要求效仿。他看向殿外,阳光正透过窗棂照在青铜鼎上,鼎身刻着的“永宝用享”四个字,仿佛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朝会结束后,卫鞅漫步在宫后的园囿里。秋风吹过,带来远处军营的操练声,整齐划一的呐喊震得树叶簌簌落下。他想起昨日去军中视察,看到士兵们正在演练新的阵法,他们的甲胄锃亮,眼神锐利,与八年前那些怯战的农夫判若两人。

“商君。”李斯追了上来,手里拿着一卷文书,“这是各郡县报上来的新军籍名册,您看……”

卫鞅接过名册,上面记录着士兵的籍贯、军功、爵位,还有他们家人的安置情况。他翻到一页,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黑夫,那个八年前在渭水边差点被处斩的逃兵,如今已是爵至公士的百将,名下有田五十亩,妻子还在栎阳的织坊里当了工头。

“很好。”卫鞅合上名册,“军功爵制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让任何一个有功之士受委屈。”他望向远处的终南山,那里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再有几年,等都江堰修成,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我大秦便再无后顾之忧了。”

李斯点头:“臣已让人将秦国的农法、律法抄录成册,送与列国使者。听说魏惠王看到后,在朝堂上叹息了三日,说‘寡人若早用卫鞅之法,何至于此’。”

卫鞅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知道,变法之路并未结束,旧贵族的势力仍在暗中蛰伏,列国的觊觎也从未停止。但他看着眼前的秦国——繁华的城郭,富足的乡村,精锐的军队,还有那些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百姓,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夕阳西下时,卫鞅走出宫门。栎阳城里已是万家灯火,作坊的工匠还在赶工,酒肆里传来宾客的欢笑声,巡逻的士兵唱着秦地的歌谣,歌声里满是对家园的热爱。

他想起初到秦国时,孝公曾问他:“变法能让秦强多久?”他当时回答:“法行十年,秦可霸天下;法行百年,秦可并诸侯;法行永世,秦可传万代。”

如今看来,第一步已经实现。卫鞅抬头望向天空,繁星初现,仿佛预示着秦国光明的未来。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被历史铭记,而这个由新法铸造的强大秦国,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夜色渐深,栎阳的城门缓缓关闭,守城的士兵敲响了暮鼓。鼓声回荡在关中平原上,传到远方的田野,传到边境的军营,也传到了列国诸侯的耳中。这鼓声,是安宁的信号,是强盛的宣告,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