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第 174 章 我倒觉得挺合适。……(2/2)
带着麦稭秆的麦子,新肥料的这块地,是比没用新肥料的多五成的。
之后就是脱壳,晒麦子,忙忙活活又是三天——最终,产量比折子上所说的还要高一些,多出来四成!整整四成!
这简直就是个大大的惊喜,胤禛当即将这好消息告知天下,然后信守承诺,册封这个研究出新肥料的人为奉恩将军。直接越过科举,一下子就得了爵位,这下子,整个大清都沸腾起来了。
这说明什么啊?说明皇上之前并未哄骗他们,皇上就是在重金求赏,谁若是能让粮食增产,谁就能得到爵位!
就算是这奉恩将军是最低的爵位,但那也是爵位,有了这爵位,那就是改换门庭的事儿——毕竟,勋贵可不会去研究种地的事儿,但凡上了农学院的,十之八九都是农民子弟。
想科举,那也需得十来年寒窗苦读,而且就算是你考上了,也不一定能侯到官职。现如今,皇上说了,还有另外一条路子能走,看,研究出一种新肥料,就能立马得了爵位。
若是他们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比如说,培育出来高产的种子,或者是缩短粮食收获的时间,从一季变成两季,这不就直接让粮食产量翻倍了吗?翻倍的话,那可是能得郡王爵位的!
这世上,还有谁比他们农民,更知道如何伺候庄稼吗?
再者,就算是达不到三成这个标准,得不到爵位的赏赐,但朝廷也说了,哪怕是让粮食增产一成呢,朝廷也是有赏银的!谁不喜欢银子,谁不想要银子?
所以这一个新肥料,得到的是整个天下的瞩目,就连蒙古那边都送来了折子——他们那边种地是比较艰难的,但是,同样身为大清子民,那他们养殖的牛羊,算不算一种粮食呢?
若是他们之中有人有法子,能将牛羊的体重提升了,或者是让牛羊的成活率增高了呢?
胤禛也很爽快——那就按照粮食增产的奖励制度来,但是牛羊和粮食一样,不能以单个论,需得以整体论t,若是整体的体重增加三成以上,那就是爵位了,三成以下,那就是赏银。
成活率也一样,按照三成为标准。
但为了防止有人冒领功劳,胤禛特意强调了,若是发现冒领的,必定严惩不贷。再就是,若是法子有用,需得胤禛亲自过目,所有的实验记录,实验对比,都要有数据,不能凭空你说增产了,那就是增产了。
朝廷的爵位和银钱也不是白来的。
艺术学校那边为了加大宣传,也特意将这肥料的事儿给编成了一出戏,于是,大家就有改变了目标,许多人追着戏班子问,这样的肥料上哪儿买。
上哪儿买?
上农学院买,农学院这边负责招募工人产出,收获和这学生三七分,学生占三成,学院占七成。因为当初研究的时候,也是学院这边提供了场地试验地还有他所需要的各种东西。
而且,现在也并不用他操心做生意的事儿,全都是学校这边全权处理,他只要坐着拿钱就成了,所以分三成,也还是比较划算的了。
因着这些肥料也需要粪肥,所以就不能在京城里面创办厂子了,这肥料厂就干脆弄在了奉天那边,距离京城有些距离,却又不是很远。
这后面的事情,也并非是那拉金婵特意打听的,而是农学院的校长和诚亲王说的时候,诚亲王再进宫絮叨的,反正怎么说呢,就好像每个学校都找到了自己赚钱的门路一样。
如此一来,这些学校甚至还有能力反哺教育部,教育部这边……居然还有了些盈利,学校那边的收入,是要纳税给国库半成的。
有了银子,诚亲王也有些发愁,他不想白白将银子归给国库那边。那么,自己就要想法子花费在学校这边,不然,私人也不能占有这笔银子啊。
怎么花,就成了诚亲王发愁的事情了。
胤禛就觉得很好笑,晚上来坤宁宫的时候就嘲讽他:“花钱都不知道怎么花,也实在是太古板了些。”
那拉金婵就问道:“那皇上可有主意?”
胤禛笑道:“自然是有了,一部分可以当做教育经费发下去,哪个学校财力不足,就给哪个学校发一部分,但如此一来呢,难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有一个大家都不能拒绝的花钱项目,比如说,书本,笔墨。”
教育部完全可以统一书本,将这笔钱换成书本,免费发放给学生们。
或者,买了笔墨纸砚,也免费发放给学生们,如此一来,学生还能念教育部一声好。
再或者,是减免学费,将这部分的收税给免除,让各学校将这笔钱摊在学费里面,或者是提供到食堂那边。
这花钱的法子不是多得很吗?花钱这种事儿,哪里有什么可为难的?
那拉金婵都忍不住抽了抽嘴角,顿了顿,提议道:“不如,减免一年新学生费用?而且,只用在小学上?”
九年义务既然是暂且实现不了,那就先来个一年义务教育。
或者,另外开办识字班?就单独的一个认字教育,这样说不定一年都不用,半年期限。
会识字了,那总可以自己看书自己学知识了吧?
有上进心的人不用催,没有上进心的……好歹也会弄个契约书之类的,日后总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是不是?
反正多读书,总是没什么坏处的,读书的人多了,说不定这个社会能觉醒的人也就多了。
胤禛沉吟片刻,却是摇头:“还不到时候。因为一旦放出免费的消息,怕是所有适龄的孩子都会被送到学校去,你有没有想过,上学,不光是只要学费。”
还有住处,还有吃食,还有人多时候的安全保障。
小一些的学校,是提供不了太大的安保的。这么说吧,若是一个学校有十来个学生被拐卖了呢?这样的事儿,是不是能彻底的毁掉一个学校?
免费的总是最好的,这是所有底层百姓的认知,是暂且没办法改变的。
在没有能力确保这些免费的是最安全的之前,那就最好不要提供这种最好的免费。
那拉金婵抿抿唇,片刻之后叹气:“是我想的不够周全。”
胤禛笑道:“也不是你想的不周全,而是你太迫切了,从弘晖学校开办到如今,你好像……总是很着急,恨不能整个大清,随处可见的都是学校。”
那拉金婵笑道:“是啊,我有些着急了,毕竟,百年时间,有些太短了。”
胤禛沉吟片刻:“虽说我没有亲眼看到那场战场,但是你说过,是八国入侵,那想也知道,必定是十分残酷的,可是,你现在太着急,就会拔苗助长,这样并无好处。”
至少对大清来说,没什么好处。
那拉金婵考虑的是这一整片土地的百姓,但他需要考虑的,还有满人的政权,爱新觉罗家的江山统治。
一说起来这个,两个人就说不到一起去。
那拉金婵劝服不了胤禛,胤禛也并不能立马接受那拉金婵的看法建议。所以沉默片刻,两个人很有默契的转移话题:“允禩那边可有信来?”
胤禛微微摇头:“还有,估计还要一年才会有回信,毕竟……在别的国家,别人的地盘,建立大使馆,人家不一定是愿意的。”
谁会张开自己的手臂,扒开自己的胸膛,让外人来观看自己的心脏呢?
除非,是利益交换,同样的条件之下,大家都敞开怀抱,打开胸膛。
也就是说,等允禩那边有回信,说不定大清这边也会得到同等的条件要求。
胤禛就沉吟起来:“京城……适合建立大使馆的地方不是很多,至少这些工厂所在之地,是不能建立大使馆的。”
那拉金婵就笑道:“汤若望的教堂那边,我倒觉得挺合适。”
汤若望已经死了,现如今那教堂是空着的。那个教堂,是全京城,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大清最大的教堂了,那条街,也多是洋人来往居住的地方。
若是将教堂做为一个……嗯,标志物,那条街就可以划分为使馆区。
那拉金婵说完就打个呵欠,推一下胤禛肩膀:“时候不早,这些事儿日后再说吧,反正现在允禩那边也还没消息……也不知道弘昀如何。”
胤禛并未说话,只跟着起身,晚饭之后已经洗漱过了,这会儿倒是不用再麻烦了。
老夫老妻了,也不用很顾虑什么形象了。
那拉金婵习惯性睡在里面,其实她该是睡在外面的,万一胤禛晚上要起夜要喝水之类的,她方便照顾。但因着那拉金婵总说梦话,胤禛生怕靠得近的丫鬟嬷嬷会听见,再者,有伺候的丫鬟,又何必那拉金婵伺候他喝水呢?所以干脆让那拉金婵睡在了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