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第 174 章 我倒觉得挺合适。……(1/2)
第174章第174章我倒觉得挺合适。……
那拉金婵给胤禛提建议:“艺术学校的人可以用起来,你的圣旨,任何的政策决定,都可以让艺术学校的人来进行讲解。就比如说这次的事儿,可以让艺术学校的人以年羹尧或者隆科多为原型,编写剧本,或者戏本。”
就跟朝廷以前的戏班子一样。
但是呢,和戏班子也不完全相同。
戏班子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且也有局限性,大多是局限在京城附近。
艺术学校这边的表现形式就多种多样了,京城这边可以有京剧,江南那边有黄梅戏,河南那边有豫剧,天津那边有说书。
而且,艺术学校本身代表的就是朝廷。
对于胤禛的意思,还有朝廷的政令,都是能表达出一种正确的倾向和立场来的。
胤禛没那么多时间,他朝堂上的事情都还忙不完呢,哪儿有空再去看艺术学校的学生编写剧本和戏本?于是这事儿思来想去呢,就交给了弘时——弘时喜欢话本,总跟在诚亲王后面屁颠屁颠的,艺术学校那边他也经常去,又喜欢看戏,总之就是个不太正经的皇阿哥。
这样的差事交给他,再好不过了。
艺术学校那边动作也快,很快,原型是隆科多的戏本子就先面世了,名字取的十分直白,就叫杀贪官。再后来,就是以年羹尧为原型的话本,写的是海外冒险。
年羹尧这个,其实在百姓心里,危险程度是比不上隆科多的。
百姓心里,天然的厌恶贪官污吏,但是对于占据海外岛屿这种……他们是有些不太能想象的,既然不能想象,自然也不能理解皇上非得对于领土的占领欲~望了。
所以这个话本,大多是偏向于年希尧贪污受贿,年羹尧暗中掳走无辜百姓这方面的。
总之,就是需得让百姓对这兄弟俩有厌恶。
等艺术学校这边演出了两场之后,那拉金婵就开始让弘时带着他们下乡,下乡条件苦,但是,好处也有,一个是人身安全有保证,不像是别的戏班子,长的略好一些,说不定都能遇上强抢的恶霸。再就是收入有保证,除了朝廷给的月例,演出的收入,有一半儿也会分给他们这些辛苦演出的。
再就是名声方面的,追捧戏子是自来就有的。以前还担心戏子下九流的名声不好,现在,好歹也是领朝廷俸禄的人,那名声也就没有不好这一说了,既然没有不好的,那就是只有好的,肯定是名声越大越好啊,演出也能赚更多的打赏是不是?
既不用担心危险,还能赚更多,又能扬名全国,这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至于贫t苦些的地方,肯定是没有打赏的。但是,能吃得了学艺的苦,还吃不了下乡的苦吗?
眼看艺术学校这边也能走上正轨了,医学院那边也是有些着急了,慌慌忙忙就将青霉素作为中成药的代表给推出来了——管它是不是中药呢,就问是不是能治病?是不是能直接用?两个条件都满足了,谁能说它不是中成药?
等到了后半年,那拉金婵就有新发现,特意拿去给胤禛说:“民间有开办学校的……”
胤禛也惊讶:“民间开办的?你怎么知道的?”
“是从弘晖学校出来的学生……到河南那边开办了技术学院。”那拉金婵说道,他们是自己开办,肯定是要写信问一问王先生的。王先生呢,就要来和那拉金婵说一声,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要避讳的。
胤禛好奇:“技术学校?都教导些什么技术?”
“炼铁的,挖煤的,还有酿造方面的,醋和酱油,豆瓣酱这些……”那拉金婵说道,顿了顿,笑道:“我和教育部打个招呼,让他们批准一下?”
不等胤禛说什么,那拉金婵就说道:“为了防止百姓上当受骗,教育部确实是该出个办学校的章程,民间可以办,但需得朝廷审批,朝廷给了批文,才允许招生,日后学堂这些,也该有个这样统一的标准才行,不能谁想办学校就去办,谁想当先生就去当。”
如此一来,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乱象,也难免有上当受骗的。
胤禛点头:“办学校这事儿,你有经验,你和三哥他们商量一下就是了。”
顿了顿,胤禛索性又下旨,将王校长给提拔到教育部,教育部虽然成立两三年了,但一直都是小猫两三只,现如今也该增添些人手,好将这些学校都给统一管理起来。
就按照那拉金婵之前的划分,启蒙的学堂就叫小学,考上了童生就该进初中,考上了秀才就该进高中——若是启蒙之后没打算科举,那就直接去技术学校。
这样一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因为要统计各地的学生数量,还有现存的学堂学院——开办学校也不是凭空开办的,说不定要取消一批,再新开一批,那新开的也不用另外选址,从原先的学院里面挑选说不定还能节省许多财力人力。
再就是各地都要通知到,那总不能诚亲王一个人到处跑去吧?
那拉金婵得了胤禛的话,就去找诚亲王。
诚亲王现如今也很喜欢那拉金婵会过问朝堂上的事儿了,都是自家兄弟,他会不知道胤禛许多时候会主动和那拉金婵提起来朝堂上的事情吗?
所以也并不避讳,直接开门见山:“这个审批标准,你打算怎么定?”
那拉金婵沉吟片刻,就说道:“首先是办学校的资质,有先生多少个,都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不许有被开除之类的劣迹学生去做先生,再就是办学校的财力,总不能一文钱没有,光指望着收学生的学费,那万一是收一年就跑路了呢?”
诚亲王点头,这两个条件确实是很重要。
再就是招生的范围,小学该是什么年纪到什么年纪,初中该是什么年纪到什么年纪,就两个学段,过了初中,若是还想继续读书的,那不管是自己找学院还是找先生,都可以。
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推广呢,直接连高中三年也给推广开,这就有些步子跨的太大了,万一不小心双腿劈叉了,摔成残废了,那以前的心血可就都白费了。
所以,现如今要紧的是先稳定住这两个。
小学很重要,是因着要普及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初中很重要,因为需得让他们知道,读书识字了,将来才有更多赚钱的机会,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至于高中呢,暂且用不到呢。
在吃饱都还是个大问题之前,也没必要推广太高的学历。
那拉金婵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诚亲王觉得可以的,就记录下来。诚亲王若是不太赞同的,就拿出来和王先生等人考虑。
为时半个月,总算是拟定出来一系列的章程条款——包括办学校的条件,办学校之后的规矩,还有学生统一得到的学历证明,以及基础学费制定,不允许超过多少。还有入学年龄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就比如小学,定的是七岁到十三岁,这期间,哪怕是十三了,想要启蒙,也是可以申请入学的。若是超过十三,那就只能到初中去试试了。
初中的年龄范围定的是十二到十七,五年时间。
拟定好之后,就先给弘晖学校的那几个学生发了批文——先生人数足够,先生学历足够,办学的钱财完全可以从弘晖学校这边贷款,弘晖学校这边还有个就业贷款项目呢。所以,满足了所有条件,自然也就能办学校了。
那拉金婵就觉得,有了第一个民办学校,将来也必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说不定十年时间,民办学校就能遍地开花了。
当然,赚钱这个问题——学校肯定是赚钱的,因为一个先生完全可以教导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哪怕是一个学生一年只一两银子的学费呢,先生一年都至少可以分二十两。
二十两呢,哪怕只有十两,也比种地强多了啊。
再者,现如今大清也有好些个行业了,百姓的日子,总还是比以前略富足些的,送孩子上学的一两银子,也不至于会凑不上的。
到了雍正九年,果然民间就有了另外两个民办学校,一个是民办农学院,一个是民办航海学院——航海学院学的是造船,辨别海上风浪天气,鉴定海里鱼类,识别海上路线等等,为航海做准备的。
别说,在海上贸易还算是比较发达的这会儿,这航海学校,居然还挺受欢迎,头一年招生就招收到了三百多个学生。
到了雍正十年,京城农学院这边有人上了折子,表示研究出了一种肥料,能让麦子的产粮增加三成。
毕竟有实验记录,还有两个试验田作比较。
胤禛收到折子之后,立马带着那拉金婵去了试验田那边。虽说还不到割麦子的时候,但也快了,麦穗都已经是沉甸甸的了,很明显就能看出来两块地里的麦子的区别。
没用新肥料的,麦子看起来就是没有新肥料那块地的沉重。
胤禛掐了两个麦穗,长度还是一样的,但一个更滚胖些,麦粒也更饱满些。
还有十来天能收麦子,胤禛心焦的等了十天,又亲自去看守收麦子,收完之后就立马过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