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苦夏 祖死,父死,子死(2/2)
“我知道了。”国尉说,“那和我出去吧。”
他拉着李左车的手臂,从院子走了出去,穿过前厅,推开了大门。
外面满满当当的围观群众一下子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尉缭擡起手,点了点远处,“那边谁帮我把两个逃跑的家伙拦一下。”他高声说道,“来都来了,跑什么跑啊。”
很快,两位蒙将军被热心群众给拽了回来,尉缭露出了一个得逞的笑容,然后推了推青年的肩膀。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蒙恬将军,这位是蒙毅。”他拍了拍两个被拽的凌乱不堪的青年男子,“这位是初来秦国的客卿。”
“有几分本事,算是堪用之人。”尉缭说,“他要在军中做点事。”
然后他将李左车推了出去,在他的耳边低声说道,“你说服这两位管事的就行了。”
有几分本事,堪用,蒙氏兄弟互相对视了一眼,表示如果能让尉缭子那么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人才,不过听这个语气,这位国尉大人的收徒计划又流产了。
但是他们两个微服来参观尉缭子收徒测试什么的好像不太好。
两个人一同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那个,实乃大秦之幸。”躲在门后的唐秋生咬了一口杏想,不愧是蒙氏兄弟,瞬间就从这种尴尬中摆脱了出来。
“不敢动问高姓大名。”蒙恬行了个礼问道。
“李左车,”尉缭说道,“赵国武安君李牧的嫡孙。”
围观群众的下巴顿时掉了下来。
大家努力给自己正了回去。
不愧是大将风度,蒙恬居然还能接着问问题。
“那请问,来大秦所为何事?”他问道。
李左车此时露出了一种慷慨赴死一样的勇气,他擡起头,开口说道,“我听闻大秦以军功封爵,正在求取教育普通士卒的人才,某虽不才,特来一试。”
“你世代侍奉赵国,不觉得这种举动不太好么?”蒙恬问道。
“因为六国之中唯有将门之后方能为将,我祖父说要将毕生所学赠与天下人,日前唯有秦国士卒亦可为将军,所以我来这里了。”李左车说。
围观群众交头接耳。
唐秋生听到有不解的,也有称赞的。
还是称赞的更多,毕竟现在秦国最公平的进身之阶就是军功爵,突然有名门之后说愿意教授普通士卒兵法,他们就是最受利的人。
原来我说的话,李牧真的相信了,唐秋生想,她咬了一口杏子,有点涩,但是还是能品出甜味来。
他没有认为我在痴人说梦,也没有对此感到不屑一顾。
无论什么时代,何种地域的人,都会有一种朴实的辨别能力,什么是光明的,什么是幸福的,虽然不能全然理解其中的逻辑,但是总会萌生出朦胧的向往来。
蒙氏兄弟看了对方一眼,点了点头,“请李先生到府上细谈。”他们邀请道,李左车跟着两人从人群之中离开了。
尉缭关上了门,笑了笑,“这小子表现的倒是不错。”
唐秋生点了点头。
“夏天真热啊。”她轻轻地说。
“他们还来看热闹。”尉缭言简意赅地说,“还真是好事。”
“我不吃这个了。”尉缭说,“本来就是给你们准备的。”他看了看天,“我还是喝壶热水吧。”
“吃了这个容易坏肚子,”他指了指冷水里的水果,“我现在不比当年了。”
“我还得好好保养身体,等着我那命中注定的弟子呢。”尉缭出了口气,然后他开始把晒好的书搬回屋子里,“天下兵书现在有三百余种。”
他自言自语道,“要是说人起源最早的智慧,估计就是战争了。”
唐秋生点了点头,表示这倒是的确是真的。
“我是以研究战争为生的人,我对战争研究了得有四五十年了,我最后发现了一件事,”尉缭说,“如果不能快点去送该死的人死,那么该活的人要多吃多久的苦。”
唐秋生轻轻地点了点头。
“所以我今天当众公布李左车的身份。”尉缭平淡地说,“也不过是为了这个目的罢了。”
“我知道。”唐秋生点了点头。
“但是你还是会不舒服。”尉缭转过了头,灰色的眼睛看着少女的脸。
“道理我都懂。”唐秋生叹了口气,“但是的确会感觉不太舒服。”
她走了过来,帮尉缭把书放回架子上。
尉缭用力将一摞竹简戳了进去,“说起来你听没听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爷子,找了个日者来给他卜卦,然后日者给他写了六个字。”
“祖死,父死,子死。”
“族人们都很生气,”尉缭说,“想要把这个日者打出去。”
“然而老爷子却如获至宝。”老人说,“你知道为什么吗?”
唐秋生听过这个故事。
因为这样顺着依次过世,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幸运。
“我也是到了那个年纪的人了,所以我想武安君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尉缭说,退后了两步,看了看自己摆放的竹简。
唐秋生点了点头。
“人总会死的。”尉缭波澜不惊地说,“其实人也不该那么惧怕死亡。”
“除非对后人感到不放心,除非自己的继承者太年轻,还没有成熟,那真是死也闭不上眼睛。”
年轻的秦王阻拦了想要通报的人,他静默地站在书房的外面,听着里面的声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