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仓颉篇 许君之命肝胆偿(1/2)
第78章仓颉篇许君之命肝胆偿
“廷尉不是说,还得过三天么?”唐秋生问道。
“寡人就是先去看一下。”秦王说,“不打扰他们干活。”
唐秋生低下头,看了看表,现在是早上四点钟,秦王明显是睡不着了,也不打算让自己继续睡了。
天还没未破晓,只有东方隐隐透出些光亮来,唐秋生摸出木梳来挠了挠头发,洗了脸刷了牙,拧开保温杯喝了口咖啡,跟在秦王的身后出了门。
她好像也不困了。
如果说中国人的核心荣誉感之一,汉字绝对算一个。
此后两千年,多少人把写字作为毕生追求的艺术,王氏父子,欧颜柳赵,张旭怀素,苏黄米蔡,兴酣落笔摇五岳,人才辈出群英荟萃。
而且这些荣光,是从现在起步的。
以后所有好书之人都会记住这一天,对他们来说好似北辰泰山的一天。
他们借用了一个厅房做书房,唐秋生还没有来过这里,当他们走到这里的时候,天边的金色越发的浓郁,昭告着太阳即将喷薄而出。
风停了下来了,白鸟迎着光亮振翅而起,万物于缄默着恭候着日轮的驾临人间。
秦王叫住了下人,让他们不必做声,然后他轻轻地把手放在了房门上,几乎算得上蹑手蹑脚地推开了门。
光亮一瞬间照进了房间里。
唐秋生预想过屋里的情形,但是事实证明她缺乏想象力。
应该怎么说呢,恢弘,或者壮丽。
她应该怎么形容这种奇观呢。
这间明显不小的厅堂书架林立,地上也堆满了各种作为参考的龟甲竹片,帛书青铜,明显因为工程的完成暂时收拾了一下,所以所有的杂物都尽量被堆在了墙角,竹简布帛挂在书架上,拥挤但有序,联排大案被竖了起来,立在墙边,而居中的架子上,晾晒着未干的帛书。
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
秦王一言不发地怔住了,日光从他的身后倾泻而下,将字幅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淡金色,显得庄严而神圣。
他走了进去,伸出手,轻轻地放在了布帛上,转过头看着层层悬挂的字卷,到处都堆着如山的文案,群山万壑,江海涛涛,山林森然,肃肃潇潇。
这就是为了他新生的古未有之的帝国诞生的文字,规整,工肃,优美,和谐。
他最高理想的一块拼图。
唐秋生深深地呼吸了一下,忍不住也走了上去,
她早就听说过小篆的名声,脱胎于从前的错落的不严谨的符号,昭告着汉字的定型。
她所生活的时代里烙入基因的方块字出世了。
长方形的字迹带着秀美隽永的垂脚,有着不可思议的对称的美感,不只是上下的对称,左右的对称,局部也有着微妙的对称,连笔画的弧度也是巧妙地对称着,精密细腻,如马戏团的杂耍人,手中的橙子在空中错落有致地上下起落着,但是独轮车却岿然不动一般。
圆中带方,方中寓圆,似乎传递着中国古人独特的哲学,天圆而地方,君子当外圆内方,内圣而外王。
唐秋生感觉自己的鼻子莫名的有点酸涩,震慑于这种美丽的同时,她认认真真地看着,发现自己居然能猜出不少文字,借此拼缀成章,每个识字的中国人来到这里,都能设法读个几句出来。
与拼音文字不同,拼音文字一旦失去语音就会死去。
而千年之后的人站在这里依旧可以念出上面的东西。
这条河流流到两千年后依旧浩浩汤汤奔腾不绝。
这是我们的图腾,我们的符号,我们无论说着什么样的方言,语调有多少差别和变异,但是有它在,我们永远血脉相通。
永远是一个集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