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参考资料、大事年记(1/2)
后记、参考资料、大事年记
后记本篇小说着眼于历史背后的女人。明君身后,有皇后、妃嫔、宫女、女官、宫妓、年幼的公主;庙堂之外,更有渺远江湖、豪侠义士、寻常百姓……整体而言,小说讲述了唐太宗文德皇后带领侍女、协同嫔妃,查探白鸽暴死、阿鹿桓惠通难产死亡、宫妓隐私、任瓖妻及息王余党、避宠求宠5个案件的故事。同时,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淑妃(妙莲华)的心灵变迁史。历史传奇不等于历史正传,真假参半、亦真亦幻,应是历史传奇小说的特征。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经由我手“复活”的长孙无垢,必然沾染21世纪的色彩(可勉强称之为“当代性”或“现代性”),绝不等同于历史上的文德皇后;其他女性人物的塑造亦是同理。“无垢”的名字源于20~21世纪唐朝相关影视剧的演绎。“妙莲华”的名字取自佛教文化:“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此外,“杨阿斐”的名字源于儒家经典名句“君子豹变,其文斐也”,暗示其人生境遇的变化和人格的健全。其余部分人物如萧海德、燕同钗、和须蜜,取名缘由融入了小说相关情节。而另一些没有提及取名缘由的人物,我在设计她们的名字时也融入了一些想法,比如郑观音的四个婢女分别叫奉柳、提篮、拂衣、颂光,其实分别对应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三法相中的四种:杨柳观音、鱼篮观音、白衣观音、圆光观音。选择文德皇后作为女主人公的原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偶然间看到了与文德皇后相关的一则史料:“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我想,小说需要一个善良正直、以宽厚悲悯为人性底色的人物担任“侦探”角色,且小说的背景应在乱世结束后、新政权建立初期——这样的时代富有朝气,因此,我选择了文德皇后。书中,长孙无垢是一个“道德信徒”,她敬畏道德与天命,“太上忘情”。她的道德并非只有封建女德,可以将其道德观视为儒家思想的某个切片;道德来源不止于书本教条与社会规训,还可能包含了下层宫女对她有意无意的启发。道德…
后记
本篇小说着眼于历史背后的女人。明君身后,有皇后、妃嫔、宫女、女官、宫妓、年幼的公主;庙堂之外,更有渺远江湖、豪侠义士、寻常百姓……
整体而言,小说讲述了唐太宗文德皇后带领侍女、协同嫔妃,查探白鸽暴死、阿鹿桓惠通难产死亡、宫妓隐私、任瓖妻及息王余党、避宠求宠5个案件的故事。同时,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淑妃(妙莲华)的心灵变迁史。
历史传奇不等于历史正传,真假参半、亦真亦幻,应是历史传奇小说的特征。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经由我手“复活”的长孙无垢,必然沾染21世纪的色彩(可勉强称之为“当代性”或“现代性”),绝不等同于历史上的文德皇后;其他女性人物的塑造亦是同理。
“无垢”的名字源于20~21世纪唐朝相关影视剧的演绎。“妙莲华”的名字取自佛教文化:“真明之佛知见,在染亦不污,故谓为妙莲华。”此外,“杨阿斐”的名字源于儒家经典名句“君子豹变,其文斐也”,暗示其人生境遇的变化和人格的健全。其余部分人物如萧海德、燕同钗、和须蜜,取名缘由融入了小说相关情节。而另一些没有提及取名缘由的人物,我在设计她们的名字时也融入了一些想法,比如郑观音的四个婢女分别叫奉柳、提篮、拂衣、颂光,其实分别对应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三法相中的四种:杨柳观音、鱼篮观音、白衣观音、圆光观音。
选择文德皇后作为女主人公的原型,最重要的原因是偶然间看到了与文德皇后相关的一则史料:“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我想,小说需要一个善良正直、以宽厚悲悯为人性底色的人物担任“侦探”角色,且小说的背景应在乱世结束后、新政权建立初期——这样的时代富有朝气,因此,我选择了文德皇后。
书中,长孙无垢是一个“道德信徒”,她敬畏道德与天命,“太上忘情”。她的道德并非只有封建女德,可以将其道德观视为儒家思想的某个切片;道德来源不止于书本教条与社会规训,还可能包含了下层宫女对她有意无意的启发。道德并非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破案过程中不断焕发生机、流淌新意的“活水”。
同时,无垢也是一个“温柔的大家长”,她的爱并不局限于对男人的爱情。“知识阶层”和“统治阶级”的立场,确实会对她性情、才华的施展以及品格的完善造成局限,然而,对女性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奋发向上、标新立异者的欣赏,是完全发乎天然人性的,这当然构成了她内心情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无垢是道德信徒,那么妙莲华则是“情感动物”。妙莲华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热爱自我,拥有极强的配得感和主体性。妙莲华的人物原型是隋炀帝女、李恪之母杨氏,历史上不知其是否封妃,亦不知生卒年,与文德皇后正好形成对照:文德皇后史料相对丰富,写起来有历史依据,基本形象可以立住;关于杨氏的记载一片空白,写起来自由度高,发挥空间极大。如此一来,“历史”(相对真实)的部分与“传奇”(虚构)的部分才能有效组合为一体。
妙莲华身上具有明显的非理性气质和自毁倾向,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她的渴求都特别多;她既要荣华富贵,又要身心自由,不可能享受安稳、安分的生活。这样的人物容易招来极致的爱或恨。除此之外,妙莲华内心深处埋藏着“求母”与“为母”的情结,衔蝉与她的关系,听蝉与她的关系,她与舞蝶的关系,都可以视为母女关系的映射。像封建时代诸多女性一样,她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父亲、丈夫等男性才能生存;然而,能予以她心灵慰藉的,却是舞蝶、听蝉、衔蝉等同性中的“下等人”,她最爱也最离不开的,也是同性的支持和陪伴。
设计的与妙莲华相关的男性,各有其象征意义:展艺,艺术的象征;安祚,安稳生活的象征;李世民,荣华富贵的象征(年轻的秦王李世民也是生命力的象征);参芥,自我的象征。若第二部能成书,那么,书中的曹缮将会是自然与自由的象征。
其余人物不再一一展开分析。我记得中学上语文课,学到小说体裁的时候,老师总要强调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三要素,其中,人物是要素的核心。因此,小说初稿的体例为“案情”与“人物志”穿插,二者相互渗透、交织,为的是反映人物在案情故事外的经历和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有时,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会牺牲掉一些刺激性的情节设计。
关于案件,这里特意提一下第四案,它所依托的素材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顶流”事件:玄武门之变。男人主导的政变之中,女人何去何从?这是一片较大的空白,也为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我想,在我的故事里,无垢应该是负责照顾女人的角色,男人在“斗兽场”中厮杀,而她要做好后方保障的工作,也就是安排女人们的去处,除了去给参与政变的士兵鼓舞士气之外,她更要为女人们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历史上的真相、细节,后人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在塑造长孙无垢的时候,如果一味强调她是一个永远心向丈夫的“贤妻”,而无视她的女性观、她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的整个创作就会完全失去个性和意义。
书中的郑观音与无垢的“辩论”,是我写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段。文学创作不可能不渗透价值观,有的价值观只在无意间露出,有的价值观如盐溶于水,有的价值观突出纸面、流于说教。一种较为方便的价值观渗透方式,是借人物的对谈、交锋,借人物之口开展“辩论比赛”。这既是丰富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也是丰厚作品思想底蕴、融入作者哲学思考的重要途径。
尾声里,武则天与长孙无垢的相会,类似于一场“世纪交接”。我在初稿里是没写这段的,但在修改文本的过程中,我觉得加上这一段很有必要。很显然,两个女人的作风迥异,势必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女人不再当男人眼中的“贤后”,而要当万众膜拜的“女皇”,伴随着阵痛和波澜的剧变即将拉开帷幕。即便放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不少心胸狭隘的人仍然接受不了这样的剧变。
但没关系,它真实地发生过,并且震撼、鼓舞、挑战无数的后来人。
部分参考资料
论文:
《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隋唐五代命妇相关问题研究》《隋唐饮食文化研究》
《唐代土贡研究》《唐代掖庭研究》《唐代照明研究》《唐代公厨制研究》
《唐代皇帝田猎研究》《唐宋香炉设计研究》《唐代女子花钿研究》
《唐代后妃及其生活研究》《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
《唐代室内空间营造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唐代花卉与日常生活研究》
《唐代后宫妇女宫廷生活研究》《唐代家具及其文化价值研究》《唐代社会医疗若干问题研究》
《唐朝后宫女子服饰若干问题研究》《略论唐代对祥瑞事务的管理》《唐朝的“实封家”与“封户”》
文物: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男装女俑、李贞墓三彩女骑马俑
敦煌莫高窟375窟女供养人、敦煌莫高窟431窟女供养人
昭陵杨温墓《七侍女图》、初唐舞乐六扇屏风之一《胡服美人图》
凤头人面铜壶(陕西临潼博物馆藏)、萱草禽兽纹漆胡瓶(日本正仓院藏)
小说中的大事年记
开皇九年(589年)
李建成出生。
杨广被立为太子。
陈朝灭亡,陈婤入隋宫。
开皇十年(590年)
哀牢国进献光珠屏风和蓝孔雀。
开皇十五年(595年)
平阳昭公主出生。
开皇十七年(597年)
韦珪出生。
开皇十九年(599年)
李世民、郑观音出生。
开皇二十年(600年)
妙莲华出生。
衔蝉入隋宫,哺乳妙莲华。
仁寿元年(601年)
长孙无垢出生。
仁寿二年(602年)
阿鹿桓惠通、李澄霁出生。
仁寿三年(603年)
李元吉出生。
仁寿四年(604年)
阴云翘、和须蜜出生。
隋文帝杨坚去世,太子杨广继位。
大业三年(607年)
韦尼子出生。
杨广下诏建立进士科。
安祚的祖父考中进士。
大业四年(608年)
花惜时出生。
大业五年(609年)
燕同钗出生。
杨广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作《饮马长城窟行》。
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母亲高氏被同父异母兄斥还舅家。
大业六年(610年)
萧曼出生。
大业七年(611年)
萧海德、定襄县主出生。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加入王薄义军。
长孙无垢与李世民初逢。
大业八年(612年)
杨广亲自率军百万,分水陆两路征讨高句丽。
褚缘出生。
大业九年(613年)
户部尚书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事败,李子雄及其子李珉俱诛。李珉之妻韦珪因其父是世袭的郧国公,幸免一死,辗转到东都洛阳寡居。
大业十年(614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