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2/2)
大概是秦琬的模样过于认真,郑平沉默了一瞬,决定转移话题,万一郡主真的生出让下属自费当值的心思,就太可怕了。
“陛下命殿下自置僚属,您可想好如何安置君明与从周他们了?”
他停顿了一瞬,还是被心头的担忧压过了理智:“还有承光,总不能让承光去梁中尉营中吧?”
秦烨为人宽和重义气,这样性格在当今的朝堂上,免不了有优柔寡断之嫌,但用来做朋友就让人极为放心,郑平日日在试验田里,是秦琬手下的人里与秦烨相处得最好的一个,也因此担忧起秦烨的前途。
高阳郡下辖九县,其中五县分别在张定与燕国手中,余下四县分别为高阳县、安平县、霍县与永和县,霍县为霍关所在,永和县为大谷关所在,高阳县为两关交汇之所。北虏南下,不论走哪个关隘,高阳县都首当其冲,这也是高阳郡治所转移至最南侧的安平县的缘故。
而今建元帝下诏改郡为国,那治所自然要随着秦琬的住所而变,随之而来的,便是秦烨身份暴露的风险大增。
看着郑平愁得真情实意,秦琬也越发无奈。
她道:“姚景宗聪明练达,自然不会等我出言为君明与从周安排职位。至于先生,他近来读兵书有感,想要外出游历,正在挑护卫呢。”
郑平不觉皱眉:“如今各处兵荒马乱的,承光要去哪里游历?”
“我问了,先生不说。”
秦烨挑在这个节骨眼上外出游历,理由自然不单是他口中的读书有感,这也是秦琬无奈的地方。
她并非不知其中利害,但她既然救了秦烨,便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她对秦烨有所求,秦烨亦有所察觉,即使双方只论利益,秦烨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秦琬庇护,但不论秦琬如何挽留,秦烨始终不曾松口。
秦琬又不能真把人扣下来,只好退了一步,让秦烨至少半个月寄一封信回来,又给对方打包了一瓶五颗伐髓丹,才放心让他挑选护卫准备出行。
郑平火急火燎地跑去找秦烨打探消息,秦琬命人将正堂收拾干净,预备着招待姚绍与梁华。
有个在朝中的兄长,姚绍的消息比秦琬灵通多了,早在朝廷使者来之前就向秦琬与梁华递了消息,今日天使离开,他们两人必然要来拜见新上司。
果不其然,秦琬方才烧开一壶水,便见二人联袂而来。
两人率先开口恭喜了秦琬,并不约而同地将称呼从郡主改成了殿下。
此番建元帝明旨落实了秦琬等同于诸侯王的待遇,她这位殿下才算名正言顺起来。
秦琬亲自给两人倒茶:“我年幼不知事,往后还需姚卿与梁卿多加关照。”
她这话并非没有来由,依照前代制度,国相与中尉一文一武,虽然名义上诸侯王的臣子,实则领得是朝廷俸禄,如果诸侯王强势,国相与中尉自然俯首帖耳,但诸侯王不够强势,这两人就是朝廷架在诸侯王脖子上的刀。
秦琬简在帝心,自然不至于沦落到被两人挟制的地步,但年龄是她最大的劣势,无法亲自领军,就代表着她必须要拉拢将领。
而建元帝直接指派国相,更是显示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侄女种地确实有一t套,也十分懂分寸识大体,但处理庶务举贤任能,不是一个孩子能把握得来的,不如直接交给他信得过的人。
好在有秦烨从中牵线,秦琬与梁华勉强称得上同盟,姚绍也并非多事之人,他二人接过茶水连道不敢。
三人互相恭维了一番,姚绍放下茶盏:“臣今日来,是想向郡主举荐几个人。”
“哦?”秦琬只做不知,饶有兴致地陪两人演戏:“不知是何人得卿青眼?”
“高阳县令窦君明与高阳县户曹赵从周。”姚绍真挚道:“臣久闻二位才能,只是一直无缘得见,如今治所迁至高阳县,臣与二位一见如故,今欲以窦君明为国中长史,赵从周为功曹。”
长史是国相的副手,功曹则掌管国中大小官吏的考核,也难为姚绍肯狠下心舍弃这两个职位。
秦琬点头:“我记着使君来赴任时,曾带了族中一个侄儿?”
听出秦琬的意思,姚绍当即把自己那侄子的情况说了一遍,生父死于流矢,母亲改嫁,从小被族中叔伯拉扯大,通习经义,性情沉稳。
秦琬自动略过前边那一串,只关注到了性情沉稳四个字,她道:“秋后我要在国中办一个学堂,专门讲授农事,伯安也会去讲学,不知使君可愿他去给伯安做个助手?”
郑平在做的事若是成了流是福泽万民的功业,如今秦琬就是有意让姚绍族中子弟往郑平身边走一遭镀金,姚绍当即答应下来。
秦琬又问梁华:“我亦有一事,欲托付于卿,我身边的护卫曹田略通武艺,可否让他入梁卿营中,与军中猛士切磋一段时日,也长些见识。”
只是帮忙锻炼护卫,举手之劳的事,梁华随口便答应下来。
秦琬计划得逞,笑眯眯地谢过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