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1/2)
第33章
为了增加可信度,秦琬将资料原样抄录后留下副本,原件则送往大兴。
建元帝钓鱼的这段时间已经着人梳理了高阳送来的资料,其时间跨度足足有一年,从制肥开始到收获后的晾晒选种,桩桩件件全部都有详细记录,甚至能看出田地中轮班的状况。
有“高阳犁”与两样新肥在前,三省的诸公没人觉得高阳郡主会费时费力,伪造出一大箱逻辑严密的文书来诓骗陛下,因而在建元帝的举贤不避亲的坚持下,他们给秦琬定下了一份略显出格的赏赐。
“改高阳郡为高阳国,以国中在籍之民为高阳郡主食邑,原高阳郡守姚绍更为高阳国相,建忠将军梁华为中尉,余者僚属皆从诸王例,由高阳郡主自置。”
中书侍郎几乎是硬着头皮写完了诏书,这和封高阳郡主为王有什么区别?
在诏书上用印之后,建元帝又亲自写了一封征辟文书,一并发往高阳。
他可没错过秦琬送来的实验记录里出现最频繁的郑平。
虽然秦琬没在书信中提起过对方,但以建元帝对秦琬的了解,对方如果真的嫉贤妒能私吞下属功劳,根本不会让郑平的名字出现在自己面前,现在这样瞒了但没完全瞒的态度,倒像是舍不得放对方离开。
既然如此,建元帝便毫不客气地下手挖人,这样的人才,只待在高阳一郡像什么样子,倒不如来朝中替他做事。
秦琬却没料到,自己提前帮郑平刷存在感的举动,效果居然这么好。
她沐浴焚香将建元帝给她封赏诏书仔细收好后,在使者不甚赞同的目光里,抽走了郑平手里的征辟文书。
“籍田令。”
秦琬的语气一波三折,毫不掩饰对这个官职的鄙薄。
“足足六百石的高官。”
“殿下!”
使者对秦琬怒目而视,好在郑平及时开口,颇不赞同地朝她摇头,秦琬这才面前略显收敛,只是话里依旧带着浓重的不满。
“伯安在高阳,总揽国中农田水利之事,有连山[1]之能。凡涉及农事,连姚使君也要退一射之地。陛下欲征辟伯安入朝,论理不是我能置喙的事,但这籍田令本是礼官,与伯安不甚相称,未免有慢待国士之嫌。”
秦琬有底气对着使者抱怨,郑平却不敢让使者下不来台,一边哄秦琬,一边好声好气地同使者赔罪:“平一届庶人,得蒙圣天子看重,实在惶恐,本不该辞。然殿下不以平鄙陋,识平于草野,名为主宾,情逾手足,今高阳诸事方兴,新粮初种,正值用人之际,平岂可弃骨肉而逐利禄?”
郑平一番话绵里藏针,使者见他公然宣称与高阳郡主情逾手足,高阳郡主不仅没生气,甚至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满意神色,显然不会轻易改变主意,当即便要启程回京,向建元帝说明情况。
好在此时皇帝征辟士人反被拒绝再正常不过,他并不担心因此受罚。
秦琬却拦住使者:“我有家书一封,烦请天使转呈叔父。”
使者满目愤然,接过秦琬的书信告退。
郑平跟在秦琬身后,将使者送出大门,问秦琬:“不知殿下欲委臣何职?”
“方才不是说了吗?高阳国的农官,总理国中农事。”
十分不巧,籍田令与郡国农官同为六百石。
郑平模仿着秦琬方才的语气,戏谑地重复:“原来是六百石的高官啊。”
怎么一个个都学坏了呢?
负责皇帝亲耕礼的籍田令和掌管一郡农事的郡国农官哪个权力更大还用比?
秦琬叹气:“伯安若觉得六百石太多,我可以只给你一半俸禄,或者你倒赔我六百石也行。”
郑平:“……殿下这又是哪里来的奇思妙想?”
让下属掏钱给您办事,您可真敢想!
秦琬深沉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传说中,大学生实习还得给实习单位掏钱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