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1/2)
第36章
郑平掩面打了个喷嚏。
秦琬边翻农学堂的记录边道:“今年热得不像样,但高阳毕竟在山间,又有大河流过,晚间比白日凉多了,夜里莫要贪凉。”
“臣又不是孩子,想必是有人在念臣吧。”郑平手里的扇子几乎要扇出重影,“今年上半年的天气还正常,下半年这样,臣怕冬日降雪不够。”
即使到了现代,农业也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底色,更遑论古代。
冬天降雪不够,若是又冷又干还好些,最多春耕后浇水的任务重了些,高阳郡挨着瀛水,只要不是大旱,百姓应对起来都还算得心应手。
若是又暖又干那才是要命,水分蒸发加剧干旱这样的常识自不必提,暖冬也使得虫卵更易越冬,不少蝗灾背后便有暖冬的影子,而秦琬目前主推的冬小麦同样易因暖冬减产。
秦琬对比了一下今年与去年的降水量,心中稍定:“且再看看,这段时日的雨水虽然不多,但还不至于旱。”
去年种麦子时,秦琬奢侈了一把,取了黄铜铸成圆筒状,又刻了刻度,立在田中空旷处用来记录降雨量[1],以去年被称为风调雨顺的降雨量为标准,今年的降水虽然少,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然郑平既然提了,她也得做好准备:“新种还需尽快发下去,若真有旱情,新种的收成要比旧种好得多。今年矿上做出了一种峰巢球,比去年的炭耐烧,我会让矿上拿出一部分产量专供郡中,让百姓以稭秆置换,今年冬小麦下种前先将田烧一遍。”
秋季的稭秆处理难题是现代能源丰富后的忧虑,在当前,稭秆能当用来盖房子当燃料,根本没人舍得把稭秆一把火烧了,用蜂窝煤换也是为了弥补百姓燃料的损失。
至于烧稭秆杀虫同样是不得以而为之,现在又没有农药,只能用这种法子先凑合着,算是聊胜于无。
这一番置换,相当于秦琬自掏腰包对郡中农田进行杀虫。
郑平听完秦琬的应对,先是有种果然如此的尘埃落定之感,继而又略感忧虑:“殿下库中还有钱粮吗?”
难怪窦显与赵洛时常聚在一处抱怨殿下用钱不知节制,他说殿下生活俭朴还被两人联合起来翻白眼,现在自己接触了账目才发现,原来爱民如子这么花钱!
仔细算算,殿下到高阳一年多,先是因杨浦之故贴了一大笔粮帛给高阳百姓,然后去年又免了百姓的山泽税,秋收后近乎做慈善一样,赎回卖身的高阳百姓,这些人成为殿下佃客后只收五成租,冬日又安置了县中贫困户,贫困户这个概念还是殿下提出来的。
今年除了劳军之外倒没什么大开支,结果又出了这事。t
秦琬忍俊不禁:“伯安愁晚了,此事从周已经解决了,必不会入不敷出便是。”
她守着两座矿山,只有躺着数钱的份,等到今年第一批白蜡下来,又是一笔进项,说不定她还要新起一处仓库。
秦琬胸有成竹,郑平便没有再问,转而道:“农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临近结业,以往日情况看,这一批大约能有二十人顺利结业,安平县的人最多,霍县的人最少,永和县并未派人来。”
农学堂是大班授课,三县各里来的人加起来足有五十余,这通过率连一半都没有,未免过于惨淡。
“没有通过的人都是因为什么?”秦琬问。
郑平无奈:“有的觉得粪肥不雅,在课堂上与臣争论不休,被臣撵回去了;有的长这么大都没下过地,对着图例还分不清麦苗也野草;有的倒是虚心肯学,奈何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此进度追不上。”
秦琬看向自己手中半天没有翻动的记录,下一页便是郑平撵人的始末,被撵走的是个自矜身份的贾氏旁支子弟。
她颇为感慨:“贾氏的家风不及卿家远矣。”
都是世家旁支,郑氏还是中州大族,比贾氏还要显赫,郑氏就能沉下心边耕边读,贾氏反而抖起来了。
先前郑氏出了几个拎不清的,现在还被郑平扣在家里读书,从不放出来祸害人。
郑平沉吟一瞬,意有所指:“殿下身边那位贾治书颇知礼数。”
秦琬瞬间领悟了郑平的意思,这是让她在贾氏内部扶持代言人,以便于掌控贾氏。
她想了想,反驳道:“传承有序,贾玄深只是幼子。”
郑平笑道:“治世则先嫡长,乱世则先有功。[2]”
只要秦琬愿意捧,贾谧自然能在贾氏内部掌握话语权。
干涉别人的家事……秦琬迟疑了一会,还是否定了郑平的提议:“此事顺其自然即可,我今日若是挑拨贾氏兄弟相争,哪家士子还敢来我麾下?”
她如今正值事业起步期,还是要爱惜羽毛。
好不容易经营出的爱民如子、礼贤下士的名声,可不能因为一个贾氏被毁了。
“且不提贾氏了。”秦琬摆摆手仿佛要驱走晦气,“以西县侯先前的态度来看,永和县不……”
她话音未落,便见人入内通报:“有一人自称是殿下的故友,欲求见殿下。”
秦琬接过侍女递来的纸,上面只盖了一方印章——君子之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