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2)
“小刘受罪了,也不知道啥缘故。”
“这还用问吗。”耿双华道,“你想想,一个编辑最重要的权力是什么。”
林林想了想,不言语。她怕说错,露怯,所以索性不说。在中年男人面前,务必学会聆听。
“选择权。”耿双华口气严肃起来,“你选择什么书,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编辑,就代表你是什么人。”
林林若有所思。
“可以抽烟吗。”耿双华绅士地。
“没事。”林林很大方。他以为她也抽,烟盒撂她怀里,林林拒绝了,端端正正放回车台。
耿双华继续说:“但在她手下,你是没有选择权的。”显然,“她”指的是“金毛狮王”红娇女士。“你就是个长工、佃户,永远得卖力干活,攒稿子、看稿子。你就是一个机器,虽然版权页后勒口上有你名字,但如果将来有了什么荣誉,只要她愿意,那荣誉就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她是策划,她才是核心,是大脑,生杀予夺。在那里,你永远也得不到职业满足。因为你没有创造,你连选择出版一本自己认可的书的机会都没有。”
耿主任弹了弹烟灰,沉默。
林林全然理解了桃根的痛。
“知道陆艳芬吗。”耿双华问。
“知道。”
“知道她多久没发稿了吗。”
林林摇头。这个不知道。陆艳芬几乎隐形。存在感极低。
“半年。”耿主任说,“一个编辑室副主任,半年发稿没出书,什么概念。”
“为啥不发。”
“她就发不出来,主任不同意,你的选题就不能往下走,社里有个往上系统,知道吧,一层一层,一个环节不点通过都不行,”耿双华云淡风轻地,弹弹烟灰,“这就是反抗的代价。”
林林毛骨悚然,她为桃根、文婷担忧,为自己庆幸。耿双华打了一下方向盘,车上了另一条路,“你们是来晚了,没赶上好时候,咱们社过去,昌盛,出一本卖一本出一本卖一本,”他语速突然加快,“门市部门口队都排到马路对面去,纸都不是纸了,印上字儿就是钱!”又徐徐放缓,“那时候的人,看书,现在,少多了。”林林感受到不到那个出版大爆炸的繁荣时代,她只能偶尔想一想。
耿主任的口气忽然又乐观起来,“你们学历高,起点高,上手也会快。咱们社虽然小,但有一个好处。”
林林愿闻其详。
“去图书公司,你只是一个棋子,各个环节是割裂的,”耿主任道,“但在咱们社,你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因为从策划到印刷到宣传都得靠自己,很培养人。”
林林笑着应承,说老单位还是有老单位的优势。
“去喝杯咖啡?”耿主任忽然问。林林委婉拒绝,说这个点喝咖啡,晚上就别睡了。
年前的订货会,是出版社传统的重头活动,一般来说,订货会结束,出版社一年的工作便宣告结束。临近农历新年,物流停运,发行、财务忙着总结一年的工作,编辑们就清闲了。过去,订货会那是真订货,现如今,网络发达,通联方便,订货会的订货功能日渐减弱,交流、展示功能突显。每年的订货会,更像是出版行业的定期定点狂欢。是业内老朋友见面的时候。林林是朋友不多。她也不像志闯、桃根他们勇于表现,更不如刘念、葛文婷那样的美女,可以站在社里展示位上充门面。按规定,她得值班,只是总编室得谢昌贵懂得调度,把李林林跟廖小平安排在一天,都去馆配看书架。
馆配,顾名思义,负责接待图书馆来配货的人。几排书架,人来了就介绍,向图书馆员们推荐,希望他们多拿扫码枪“扫书”。大会结束,发行会统一向有进货意向的图书馆发货。馆配工作比较枯燥,没什么风头,整日站着,累,老编辑一般不做这项工。
书架子旁,林林稍息站立,发行部高姐问她要不要坐。林林摆摆手,说平时坐多了,站会儿舒服。当然是谎话,她累得腰疼。可凳子就一只,高姐又是那么个巨大的体型,她这个瘦子,总不能跟高姐抢凳子。站了一会儿,林林腿发直。
“坐这儿。”身旁传来个声音。
是廖小平在说话。他在书堆上铺了张宣传海报,当简易板凳。林林还想推辞。廖小平却把她推着坐下。林林两手扶在膝盖上,书堆低,她两只脚有点内八字,颇有少女之风。
廖小平一手扶着书架,“你学什么的。”
嗨。看看,同事一场,她学什么的他不知道。也难怪,她跟小廖交集很少,除了在食堂吃饭,就是偶尔在路上打个招呼,不过每回廖都笑得很灿烂、阳光。
“现当代。”林林扭矿泉水瓶。劲儿小,瓶盖不听话。廖小平一把拿过来,三下五除二拧开,递回去。
“当代没有好作家,”小廖中气很足,“现代作家倒有几个好的。”林林不赞同他的看法,但她也不当面表示反对,看在他帮忙铺板凳拧瓶盖的份儿上,她决定听他说一会儿废话。
“现代作家里,你喜欢谁?”廖小平展开学术探讨。
“得分体裁,小说散文戏剧诗歌。”
“戏剧曹禺一枝独秀,只有老舍有几部能跟他拼拼,”廖小平说,“诗歌我不感兴趣,散文太庞杂,你说说小说,最喜欢哪部。”他像导师在面试学生。
“中短篇还是长篇。”林林故意逗他。
“无所谓。”
“中短篇喜欢张爱玲、沈从文,长篇喜欢老舍、钱钟书,”林林头头是道,“《围城》不用说了,《四世同堂》是扛鼎之作,《正红旗下》没写完有点可惜。”
“对,正(zheng),第三声。”廖小平指出关键读音,“你不喜欢《子夜》。”
“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林林说,“《子夜》人物、结构、主题都很好,但合到一块,还是有点灵气不足。”
“你看哲学书么。”廖小平还要问。越扯越没边儿。林林无心恋战,说了声来人了,跟着站起来,往书架前面迎。廖博士只好中断哲学探讨,跟着高姐一同工作。
三个人忙了一上午,午饭自理。高姐的意思是她出去订餐。廖小平却不大赞同。他建议高姐先出去吃,等吃完了,再回来换他跟林林。高姐说自己吃饭慢,怕他们等得受不了。
林林刚想发表意见,廖小平就抢在前面说,“没事儿,您慢慢吃,我们年轻,饿几分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