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2)
第二十九章
一切顺利。
林林生了个男孩。婆婆欢天喜地来照顾了一阵,走了。孩子还是得自己带。老人倒提过带回去养,让小两口安心工作,可林林和老邱都不放心。
有孩子了,当妈了,林林有了新的角色,娘婆二家几乎所有人都向她传达着一个讯号:你现在生活的重中之重,就是把孩子带好。至于工作,就是顺带玩玩,不用太上心。
是,从收入层面讲,她的这份编辑工作,对家庭的贡献,是甚为微小的。她孕期的月收入,只有老邱的五分之一。老邱也偶尔露出一句,“你放心,钱的事你不用管。”他跟林林商量好,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里都可以请保姆。可是,林林说不出口的是,她的事业,哦不,工作,虽然不咋挣钱,但并非不重要!在她心里,这份工作跟老邱的工作比,并不“低贱”,甚至还更“伟大”,她还有期待,还有进步的空间,她还要出版很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小说。
志闯就说过林林是死心眼,“小说能卖几本,谁看?”
林林不争辩,但她打心眼里觉得志闯是一叶障目。他这种论调,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哪个赚钱他做哪个,怎么行?做出版,要有方向,要有底线,前一阵在社群里,她还看到志闯在发养生书的新书信息。倒不是说养生书不好,只是,在星火社做养生书,莫名其妙。星火是社科文艺起家,这个传统,要传承。她担心再这么发展下去,志闯要成第二个张红娇。
小说承载着故事,长篇小说的承载量更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它跟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一样,承载在人对世界的理解。它让混乱的世界变得有逻辑,有秩序,它能让人在其中看到自己,丰富精神世界。如此重要的精神产品,怎么能说它不重要呢。
中国没有四大名著,英国没有简奥斯汀,法国没有巴尔扎克、雨果,该多么苍白!
哼!跟志闯他们都说不着!
坐月子、休产假,带孩子带得昏天暗地,林林抽空看小说、读杂志,充实自己,关注业内动态。她不能落后太多。可即便如此,等再回去上班,还是跟隔了一世似的。
社里变动不小,各有各的烦恼。
一编室主任刘文军下来了,孙雪梅扶正当主任。杜立因为之前跟孙抢过稿子,所以现在别别扭扭。
二编室招了新人,桃根和文婷的压力没那么大了,张红娇可着新人盘剥。哦对了,桃根的中级证终于考下来了。
三编室也招了新人。吴冠领着大家搞大生产运动,出书、造码洋,轰轰烈烈。看得出来,吴冠是有野心——不是在出书上野心,是仕途。熊总退下来之后,副总编的位子一直没填上。按照惯例,这个主管编辑业务的副总一般不会是“空降兵”,多半从社内提拔。
吴冠和张红娇必有一战。
因此,业绩,在这个节骨眼上特别重要了。吴冠过去要出好书,有品的书。可张红娇不,就是猛出书,造码洋,让链条流动起来,至于书的内涵,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劣币驱逐良币,吴冠被逼得没办法,只好也紧追不舍,大干特干。
四编辑室相对散淡许多。罗轩也快到站了。没什么事业心,手下的编辑们又自由惯了。胡明月还是不肯出书。整日晃荡,怀念过去。林林怀孕,戴琪开始找新人合作文案。马一鸣正式退休,也留给她不少资源。大美女刘念专攻心理学方面的书。倒是有几本不错的出来了。
五编室唯一的变量是吕薇。出完玛雅书,休完产假回来之后,她竟然立即转岗。从编辑转为编务,林林一回来,发现吕薇跟柳畅、翟玲坐一屋。惊得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回社里第一顿午饭,吕薇和林林去吃饺子。
林林不看饺子,看吕薇。
吕薇笑不嗤嗤道:“哎呀,正常转岗。”她不说,林林也会问,还不如不打自招。林林还是盯着吕薇看,正常吗,她刚做完玛雅书,势头大旺,可以说是社里最看涨的编辑,怎么会突然转去做编务。
和编辑比,编务太没有成就感了。
吕薇继续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那都是偶发事件,功成,名就,身退,编辑生涯一开始就有一本大爆款,咱知足,知道什么叫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么。”她吃一口饺子,“反正现在我的重心就是我儿子,其余一律靠后。”
“不遗憾么。”林林追问。
吕薇随即道:“我跟你不一样,你是把编辑这份职业,看成是这个,”她做了个手托天的姿势,“我呢,看成是这个,”又做了个平举,“知道转岗费了多大劲儿么,”呵呵一声,“而且以后万一又想做编辑了,再想办法转回去不就得了,”饺子塞嘴里,言辞含混不清,“做编辑,有任务量,想想头都大。”
这个林林深有体会,孕期任务量减半,就那为了完成工作,林林还看了两本补贴书。
回编辑室后的第一次例会,吴冠让志闯主持。因为又来了新人,志闯便成了“大师兄”。在编辑室,除了主任,就只有林林能跟他平起平坐。他的“汉朝”和“唐朝”系列还在做,虽然没有桃根的“清朝”畅销,但好歹形成了规模。在林林生产这段时间,志闯还策划了一套说历史系列图书,那架势,足足十几本,林林实在搞不懂社里怎么舍得投资。
王萌先林林一步休产假回来,林林跟她聊过几句,能感觉到她的焦急。主要是没有方向,只能跟着志闯做点系列书,以期完成任务量。
椅子摆成一圈,所有人落座。开场白照例是吴冠的。
“欢迎李林林归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