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2/2)
很快,顾老师回信了,她同意她报选题,至于书怎么做,她希望能看到详细的策划案。她说自己目前在国外,没法见面,但可以找时间通个电话。最后,首印和版税数,她说让林林考虑,她希望有个合适的价格。
明白人啊!
真诚。精明。不失礼貌。她能这样说,就代表有合作的意愿。林林告诉自己,必须把这个选题拼出来!
连夜,她一边照顾昼夜颠倒闹着喝奶的宝宝,一边把策划书做了出来。她打算一次做两部,把顾老师新近两篇打算拍电影的中篇小说,都出单行本。《危机中的女人》和《无处躲雨》都算名篇。
半下午,林林拿着策划书走进社长办公室。一路想心思,忘了敲门。葛文婷正坐在里面。
“稍等。”叶社摆了摆手,林林连忙退出去,带上门,默默等待。很快,葛文婷出来了,跟林林招呼了一声,下楼了。
李林林缩着头进了屋。叶社长让她坐。
“什么事。”叶社不闲聊。
“我有两个选题。”
“去找陈尔聊。”叶社伸手把桌上的钢笔挪了个位置。
“聊了,陈总同意,说再让请示您的意见。”林林递上选题报告书,叶社长只好接了,看了两眼,问:“顾青云,写‘渴望’那个?”林林连忙说不是,好家伙,人根本没听过这个人。林林只好把顾老师的创作简历背诵了一遍,又加大火力夸。
“得奖了吗。”
“得了几个。”
“跟鲁老师比呢。”
林林被噎住了。不妙。看来社长不喜欢这个选题。
“朱主任什么意见。”叶社长又问。林林说还没请示。叶社长建议先问问他,说毕竟发行是离市场最近的。
出了社长办公室门,李林林有点沮丧,过去找叶社长聊选题,他是愿意聊的。现在明显无心恋战。再过一阵,他就要退了。可越是这样,越应该与人为善不是吗。多通过几个选题,将来编辑们也能念你点好。再一想,人家这也不是不愿意与人为善,人是不想承担责任,可是,作为一把手,不承担责任怎么行呢。林林深感在社里做专业的艰难。她的文学类图书,她的小说出版,似乎总是与社内主流格格不入。
到发行部跟朱子山沟通。朱主任没说不能做,也没说能做。他强调一点,顾老师过去的书,市场表现一般。
他建议林林慎重。
“马上要拍电影,是个点。”林林着急。
“光压在这一点上也不行。”朱主任说。
“又是中短篇,现在长篇都够呛,何况中短。”
林林站在那儿,真心不晓得怎么劝服朱大主任,难不成跟志闯似的,塞烟递酒。她不会呀!
“我的建议是,版税低于百分之十,首印一万册,可以拿下,再往上去,除非你申请社里重点选题。”朱主任道。
重点选题,林林忽然又觉得有了希望。她私下找常晶晶问情况。晶晶说她也不太清楚。林林又去总编室问柳畅。柳畅经过主任同意,翻会议文件,说确实有这个规定,来社不足五年的编辑,如果想做选题,可以申请青年基金,走重点选题。
林林立马要了份单子,拿下去找吴冠。
吴冠没意见,让她请示陈总。
林林只好有把单子拿上去,找陈总批示。
又是书山书海,林林站在里头。个子小,她快被淹没了。
陈总摘下老花镜,道:“上次那本,退货可不少。”
“顾老师不一样!她是名家!有固定读者群,有名气。”林林语速很快。激昂。
“可以走重点,但你自己要有个底儿。”陈总说,“谈条件了么。”
“就是先问问社里的意思。”
“你想给多少。”
“百分之十,三万册。”林林认为这是对顾老师的尊重。她值这个价。
陈总沉默。他行走江湖几十载,当然比林林更明白,以星火的机构配备、宣发力量,根本就不适合做畅销书,发不动,推不动。签这种文学小说,首印三万,几乎可以肯定会赔钱。至于社里那些畅销的单品,基本都是非小说,且是自然产生的。
可面对如此渴盼的林林,陈尔又不忍心打击她信心。陈尔只问她一句,“这书卖给谁。”
陈总的问话,仿佛一记重锤,一下砸在林林心上。大道至简。何止这一本书,任何一本书,都面临卖给谁的问题。书是给人看的,为潜在群体画像,关乎到一本书出版、营销和发行等方方面面。
林林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还是锁定文青群体,同时顾老师有固定读者,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外延。我也想过了,尽量争取多一点时间,要让版权持有延续到电影上映,这样也能卖一拨。”停顿两秒,林林还嫌不充分,继续道,“陈总,像顾青云这种级别的作家,我觉得不能紧盯着销售量,眼光要放长远,最重要的是要让社里和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共同发展。”
陈尔摘掉老花镜,默不作声。老实说,社里新进来这批孩子,能有如此视野、胸怀的,估计也只有李林林一个。
陈尔随即道:“要不这样,老办法,你去谈,最高三万,但我们估计只能签三万,印两万。版税不能超过十。”
陈总力挺,一锤定音。林林觉得希望大大地。隔两日上选题会,林林把《危机中的女人》和《无处躲雨》报上去,当场就通过了,吕薇和柳畅在会议记录中帮林林做了备忘——条件,待定。
选题顺利通过,林林敢跟顾老师通电话了,她发了个短信息,汇报了情况。并提出了想要通话的意愿。接下来工作的难点,落在谈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