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2)
第三十章
“编辑和作者必须是一种合谋。”吕薇一边走路,一边帮林林分析,“跟谈恋爱似的,得相互看对眼。”
“继续。”
“像上次你找袁一航,就不太合适。”
“怎么不合适。”
“门不当户不对,完全是你在扶他。”
“我也想找名家,人得理我。”
吕薇手指捏着,“很微妙。”她摘了一片树叶,“你要找那种,有爆发潜质,但现在还没有爆发,还能谈的那种。”
头疼。
吕薇的意思,林林当然都懂,但想要筛选出这样的作家,找到合适的作品,需要耐心,更需要毒辣眼光。
整日里,除了回家带孩子,林林所有的注意力,要么在杂志上,要么在网上,关注作家、作品,希望能尽快找到切入点。
老邱给她提了个办法,用的是理科生的思维,他建议林林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有系统,电子表格会用吧,把所有作家,都搜集进去,谁有新作,谁不写了,谁的出版状况怎么样,这种数据分析的工作,你得做。”
醍醐灌顶。
林林二话不说,从知名期刊入手,近三年的几大刊全刷一遍,统计出数据。
然后再针对性地联系。
这天,林林正在哺乳,老邱又教育她,“你们这本质上也是做生意,做生意最讲究什么。”
“公平。”林林答。
“还有呢。”
“有话说有屁放!”林林产后有点暴躁。
“买卖不成仁义在,循序渐进。”老邱点名了,“不要总想着要名家新作,能做名家的旧作,就先做旧作,建立感情,将来才有机会拿到新作。”
林林无奈,这不用他老邱提点,吴冠做了多少年名家的旧作,几乎很少能拿到新作。想要新作,等是不行的,就得抢!就这么从夏天到冬天找了小半年,林林突然看到一条新闻,某女作家的一部中篇小说即将被知名导演改编成电影。那篇小说不长,从来没出版过。
林林本能感觉这是个机会——
一,要拍电影,将来容易借势。
二,这位女作家过去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影响不算太大,而且合作的出版社,多半是属于不知名序列。也就是说,她还没有被知名出版机构盯上,不在长期维护的作家之列。而且,中短篇不太起眼,可能尚未引起编辑们的注意。
三,女作家要拓展市场,就必然需要在国内制造影响。因为此前一直游学国外,国内还处于拓荒期,所以能出版就是好的——挑出版社不会挑得太厉害。
星火还有机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林林这只蜻蜓,必须马上立在上头!出版思路她都想好了,中篇太短,那就两个中篇,或者一个中篇加几个短篇,做成单行本。
林林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一早,她便用老办法——打电话去杂志社问女作家顾老师的联系方式。杂志社也是老办法应对,给了她电子邮箱。
手机号依旧没有。
林林“故伎重演”,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发过去,谈了对她作品的理解,对她本人的认可和喜爱,以及想要出版她作品的强烈愿望。
然后就是等。
这种事,要看运气,要看缘分。林林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天后,顾老师回信了。她感谢了林林的关注,又问具体想法。
回信要慎重。
林林首先跟吴冠说了基本情况。吴冠判断,“这书可以做。”但他的顾虑点是能借电影多少势。图书出版的周期和电影制作的周期不同,如果现在签约,书很快就能推出,但电影上映可能要到几年后,如果不顺利,中间再出什么岔子,也有可能无法上映。书就落单了。
林林劝道:“就算电影上不了,小说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
吴冠说:“但影响首印量,这样,你先问问顾老师的意思。”
“她要是反问我呢。”
吴冠眉头紧锁。
林林还有一句话没说,如果顾老师问她首印多少,难道她就报一万册?好意思吗?那样,她会当场失去这位作者。舍得不孩子套不着狼,大机会,不能因为一点印数付之东流。
手指敲击办公桌面,很有节奏地。吴冠犯难的时候,容易这样,过了一会儿,他对林林说,“你这样,不要说死,就说目前知名作家的规格,单行本首印量一般一万五起,具体还可以商量,看她怎么说。”
林林表示同意。
吴冠又道:“再问问发行意见,先走系统,过会的时候,提出来。”
林林当然明白,吴冠是支持她的,但好多话,吴冠不可能说那么明。选题会是一瞬间的事,会前,你就必须做好铺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比选题质量,更要比人品。比如,得先去跟社长汇报,取得社长的支持吧;还要去跟发行部朱主任聊,拉拢他力挺。然后是陈总、卢总等老总,以及各个编辑部主任打招呼,做工作,能团结的都要团结。统战工作不厌精不厌细。这样才能降低选题会当场失败的风险。有些人,成事儿不灵,坏事儿倒灵得很。
林林给顾老师回了邮件,口气委婉,说希望跟老师见一面,当面聊聊作品,以及她对怎么做书的想法。至于具体条件,她充分尊重顾老师的意见,尽量满足。她还很真诚地提到,想把这个选题报到社里,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耽搁两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