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一纸千金 >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1/2)

目录

第三十九章

司空来进入出版社,办的第一件事,跟民生有关。

他解决了出版社员工两顿饭的问题。

过去,早饭中饭都是自行解决。早饭,多半凑合,像志闯就是永远带一个菜包子外加一只白煮鸡蛋到办公室。林林和王萌严肃抗议。她们讨厌白煮蛋的味道。可志闯不听,依旧“放毒”。中午呢,是各个山头打游击的时段,周围的馆子遍布着出版社的员工,这是难得的八卦时间。林林过去跟吕薇在一块,现在,薇子投靠总编室,自然跟柳畅、翟玲搭伴儿的多。林林则和王萌形成组合。

司空来空降,一切不一样了。

他让社办赵主任去跟周边大企业谈判,最终谈下来一家。每位员工,每天伙食费四十八元,出版社按月交,员工们早晨、中午都去大企业食堂吃自助。

硬性要求是,早上八点半之前,必须吃早餐,中午一点半之前就餐,每周不得缺席两次,缺席两次以上者,费用自理。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吃,提前一个月找赵主任登记。出版社不再帮你缴纳费用。

措施一颁布。年轻人山呼万岁。他们穷,有人管饭,自然乐得笑纳。年轻人都说司社好。但有的老人就不乐意了。比如姜艳玲,第一个月她就拒绝办理用餐卡,“难吃!不去!”但事实上,难吃只是幌子,关键是,群体就餐打散了她中午的乐趣。以往中午这顿,是她跟耿双华陪着陈尔出去“打猎”放松的时段。

他们不缺钱,总去高档管子。

现在一集体管理,优越感没有了。姜艳玲很不舒服。可是,司社一来,陈尔中午必须跟社委会班子统一行动,围绕在司社周围。

小团体被打散了。

到最后,耿双华还是劝姜艳玲办了卡。便宜终究不占白不占。但他们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是时间一到,就立刻冲去食堂。但中层们则稍微晚一点。最高层的社委会成员更晚,中午这顿,他们通常在食堂快打烊时才姗姗来迟,打扫一点底子。

林林不理解为什么这样。

吕薇点评,“日理万机。”

不过,早上这顿给不少人带来了麻烦,八点半必须到,意味着很多人住得远得,五点多就得出发,在有些人看来,社里这是变相加班。

林林和吕薇都认为,吃的问题,仅仅是打开个缺口,司社的手段很高超,他就是要打算原来的小团体,重新构造出版社。

林林问吕薇,选题会什么时候开。第一次选题会,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一个社长一个风格,他认可什么样的选题,摸不透。而且,过去的选题重新上会,本身也是立威。

天地变了。

出书的风格也必须改变。

最先得司社意的是一编室的孙雪梅,她做的《当代社会常用法律知识一百问》,得到司社点名表扬。第一次员工大会,司社拿起这本小册子,“这种书,我们应该多出,思路很明确。”

二编室张红娇见此情状,立刻发动编辑室全员加班,做出一套“护理员基本技能”系列,囊括养老护理、婴幼儿护理、家庭保洁等。司社私下也点过名。相比之下,三四五编辑室就略显尴尬。三编室定位还算明确些。但林林出版的《危机中的女人》《无处躲雨》给司社拿过去,司社看了看,沉默,点烟,在封面女人擎着的伞上烫了个窟窿。

林林拐弯听到些风声,说司社批评过吴冠,说这种书,少出,以前出版明星写真的亏还没吃够?!司社喜欢传统文学,喜欢名家名作,中外名著这条产品线,司社觉得应该保留。

四编室就更加尴尬,主任罗轩被司社批评得帽子都戴不住。“管理能力提高,要见书!”胡明月一年就出了两本书,戴琪的女性图书,刘念的心理学图书,司社都不大喜欢。

一时间风声鹤唳,都摸不准路子。

最先转型的是吴冠。周一例会。吴冠提出要出版“四大名著”。林林一听就头大。第一,编辑室就那么几个人,要出四大名著,编辑力量根本不够。而且,做四大名著需要古典功底。三编室的人,不是学现当代文学,就是学文艺学或者比较文学的,先天不足。更何况四大名著已经有那么多版本,古籍专业社,还有文学类出版社都在出,其中不乏经典版本。那星火再出,有什么意义。

“议一议,”吴冠让大家发言,“林子,你什么看法。”

林林不愿意说违心话,只好反问:“编辑周期是多长。”

“三个月。”吴冠说,“大家一起做。”

林林不吭声儿。就算表态,三个月要出版四大名著,开什么国际玩笑,质量能保证吗?多快好省大跃进,就怕到时候出问题。而且,借用朱主任的一句话,“这书卖给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