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2/2)
谁会买你个普通版本。愁人。
吴冠又面向志闯。陈志闯随即道:“我认为可以做。名著是公共资源,我们不做,别人也会做,这个市场是必须占!再说不用支付稿费,成本不高。”
狗腿儿!林林在心里骂。司社来了之后,变色龙陈志闯已经变化了好几次,核心原则是,顺着领导的意思来。吴冠又问王萌。王萌没意见,她一贯如此,人设是花瓶,只要能插花就行。再问大川,大川提出还是应该做出差异性。很明显,大川是明白人。可他道行毕竟比林林浅。林林有想法,未必说出来,大川呢,有时候难免直言不讳。其实做出差异性,何必他说,吴冠老江湖了,他能不知道。开会提出来,只不过是假民主,真独裁罢了。四大名著,反正肯定是会上马,林林只求给她安排一本《红楼梦》,这书她读过得次数多,编着好歹轻松点。
没几天,果不其然,吴冠制定了方案,四大名著做“插图注释本”。《红楼梦》这本的插图,吴冠给林林提供了线索,用清代孙温的图,已进入公版,不用付稿费。志闯分了《三国演义》,王萌是《西游记》,大川编《水浒传》。
至于注释,吴冠委托林林牵头,接触接触学者。
“价钱呢。”林林问。
“一本五千。”吴冠说。
林林咋舌,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在社里干活儿,永远两头为难。林林只好叫上王萌,去高校找学者,看文学院有没有搞古典文学的老师愿意接活儿。
好一番顺藤摸瓜,终于找了个拐弯关系,林林联系上一位教授。研究明清小说的。但真见了面,才知道人家根本没打算接,而是给林林推荐了自己的博士。没办法,只有三个月时间,林林只能接受博士。
四大名著的事安排好,林林找到吴冠,她没客气,直接问他,“主任,我那‘文学小丛书’怎么办。”吴冠的意思是再报一下,走会。林林担心过不了。吴冠说:“到时候,你说清楚一点,我也会帮你争取。”
有吴老大这句话,林林的心稍微安了一点。但没几天,她遇到个事。顾老师主动给她来电话,专门问稿费的事,她在国内刚买了一套房子,正装修,需要用钱。
“账已经做好了,应该很快!”林林在电话里打包票。挂了电话,她又去找吴冠商量。
“合同上怎么写的。”
“写的是六个月,现在已经五个月了。”
“还差一个月。”
“顾老师不是一般作者,而且她确实有事,要装修。”
“跟作者好好解释解释。”吴冠似乎并不急林林所急。林林觉得,吴冠变了,这种变化是从司社来之后发生的。顾老师是什么级别的作者,这件事情的特殊性,她相信吴冠肯定明白。可是,在司社不喜欢和她林林着急之间,吴冠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司社那边。不管司社有没有道理。很显然,吴冠也在寻找靠山。
林林能理解吴冠,他小地方出身,混到现在不容易,又有俩娃儿,负担重……但她不能原谅他,作为编辑,尤其是文学编辑,必须得有规则、底线。更进一步说,做人还是厚道点好。文人,还是得有点气骨!总不能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指鹿为马。她就说不出张红娇出的那些书好在哪儿。她能保证自己不说他人坏话,但也绝对不会违心地说人家好话。
气闷了两天,终于还是打给顾老师。林林意思是,她可以先用自己的钱垫付。真心实意地。“没关系的顾老师,我能付得起……”
尴尬。
这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么。一点小钱,磨磨唧唧,没个说法,最后还由底层小编辑垫付,说明什么?说明出版社根本没把她顾青云当盘菜!
此时不撤,更待何时!
顾老师丢给林林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们这个社……”欲言又止。第二句是,“林林,编辑不能这么当”。电话还没挂断,李林林就已经满面羞红。顾老师说得对啊,做编辑做到这个地步,算什么?!说句不好听的,还没赚到钱,就已经倒贴钱了。而且,社里这么一整,跟顾老师还怎么处,这条线索,基本等于断了。
可怜她处心积虑步步为营铺路到现在!
恨人!
林林颓然坐在工位上。王萌买了雪糕,分给大家,说消消暑。下班之前,总编室柳畅来电话,通知三编室诸位,三、四、五编辑室的老选题,明日上午十点,准时过会。
“我还没整理呐!”王萌吓得雪糕棒差点掉地上。
志闯叹气,“二编室被砍了一半。”
林林心跟沉到湖底似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情,她只能祈求老天,明儿能让她顺顺利利把“文学小丛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