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1/2)
第四十一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要重新分蛋糕。
王茂山说,司社喜欢年轻人。
是啊,年轻人好管理。只是,老人不退,哪有年轻人的位子。自司空来来出版社,那些比他年纪大的人,中层,或者老编辑,对他的指摘就没停止过。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言下之意,你不配对出版工作指手画脚。像耿双华以及办公室赵主任这种老人,在出版社混了一辈子,早都把这里当家了。赵主任的归属感更是强,他原本当兵出身,转业到这儿一直不得志。到了叶社当权后期,以及司社来的时候,他才有点如愿。每当招聘,孩子们嫌工资低,赵主任总要说:“出版社就快腾飞了,一改制,到时候工资跟火箭似的!嗖就上去了。”
可现在呢,司社一刀切,他自己坐火箭走了。
凡五十岁以上女员工,五十五岁以上男员工,都可以趁这次改制退休。当即退休的,依旧按事业编制走,退休工资标准遵从事业编制待遇,愿意继续干,也可以,但数年之后,退休就推向社会,按企业编发退休工资。
这就是所谓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比如耿双华,还有四年退休,他现在就可以走。按事业编。不走,将来就按企业编。
这不明摆着赶人么!气得耿痛骂,“这是我们的出版社!不是他的出版社!”
司社喜欢接触年轻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他都谈过话。葛文婷一跃而起,像叶社时代一样,她依旧会走入社长办公室,主动谈谈自己的工作烦恼,思想变化。因此,很快,坊间又感受到“南极变暖”,葛文婷是最受宠的编辑啦!
张红娇“春江水暖鸭先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怎么让葛文婷当苦力了。
苦的是刘桃根。
桃根现在成了“工段长”,带领着后来的小编辑们帮张主任苦干。葛文婷模式成功后,一编室杜立也往社长办公室钻。还有四编室刘念。原本她不懂这些。可学也学会啦!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新社长!新气象!人生若只如初见,都应该博一把。
下了班就是周末了。林林还在整理名著。孩子被奶奶接回老家带一段。她跟老邱能松口气。结果呢,两个人都猛加班。天色黄昏,林林走出办公室,刚要锁门。却看到隔壁的隔壁,五编室门还开着。她走过去。耿双华在办公室最深处坐着,露半个头。
姜艳玲早撤了,林林适才听得到她的欢声笑语。过去,他是主任,她当副主任,双剑合璧,现在,她势头大涨,他却日薄西山,她当然得躲着他点儿。夫妻大难临头还各自飞呢,何况同事。
林林有点同情老耿,他为出版社做了一辈子,哦不,是半辈子,前半辈子在当工人。他不缺钱,但这里有他的全部精神生活,他常常六点多就来办公室——为了避开早高峰和限号。他对下属也总是那么宽厚。除了电影院那一幕小小的犯规——可能那也是他想要学风流才子人格的一部分,在林林心中,老耿是个挺好的人。林林敲门板,咚咚咚三下。老耿擡起头,眼睛露出来了。林林道:“耿主任,走哇?”老耿连忙站起,“走!”林林又道:“捎带我一段。”
老耿假装意气风发,“没问题!”
车堵在三环上,眼前都是红屁股灯。
林林不晓得说什么,可又不得不说。既然上了这车,就必须做好安慰他的准备。
耿双华先开口道:“还是以前舒服,不用坐班,想去哪儿嗖打个的,没人管,做点自己喜欢的书。”
林林附和道:“可不就图做点自己喜欢的。”
耿双华突然严肃起来,“做编辑,一辈子,能编两本,”咳嗽一下,“一本,”他一只手离开了方向盘,“能留下来的书,就算没白做。”
林林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耿双华又说:“上次我去月亮湾,到那个书店里,站着看书,正好看到一本我出的摄影集,后来那个店员走过来,说了一句,‘这书不错,这样的书能出版,编辑有一定水平’,我当时差点没告诉她,我就是这个编辑。”说着他嘿嘿笑,跟个孩子似的。
林林瞬间觉得可悲可叹可怜,老耿多寂寞呀!这难道就是编辑的宿命,难道她也会走一样的路,做到五十出头,不过是去书店店员那里找一点满足感,不过做出一两本能流传的书?真不敢想,她现在还做着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呵呵,不是说这些书不好,出版没有意义,关键是,她手头做的这些事,已经有同业做过了呀!她梦想,她的目标,还是推中国当代的原创。尤其是原创小说。括弧,长篇小说。一场分裂。林林觉得自己离职业理想越来越远。
前头露出点空当,老耿抽离出来,车往前动了动。
林林用一种轻倩的口气,“你别退了,反正也不缺钱。”
老耿又恢复幽默。“哦呦,别这么说,还是缺的。”
再上班,单位氛围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