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2/2)
几家欢喜几家愁。
校对科打电话来让取校样。林林走到门口,胡明月抱着稿子刚从校对科出来,她跟她打招呼。胡明月一言不发,低着头走了。林林进去拿了二校稿。校对科一改往日平静,正欢声笑语。
借着这次调整,贺小娟急流勇退,提前一年光荣退休。林林少不了道喜。
贺小娟说:“干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
高书艺道:“真是,有人是不想退,必须退;有人是想退,退不了;还有的人是想退,退了。”林林不明白谁是想退退不了。
唐倩道:“刚才出去那位。”
贺小娟马上要退休,说话也不像过去那么谨慎,随即笑说:“老胡也是,书出不来,过去还对人家小姑娘那么苛刻。”
“哪个小姑娘。”林林问。
众人一笑。都不说她名字。林林突然领悟到是刘念。她刚进编辑室的时候,胡明月拿大,找过不少别扭。如今,人家成了司社跟前的红人,反攻倒算,胡明月少不了挨呲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林林签了字,抱着稿子回编辑室,听到旁边胡明月正大声埋怨,“我不出书才是正道!出那么多烂书!就是破坏树木!浪费资源!”
林林听不下去,关上门。
王萌正在浇花。
林林问:“志闯呢。”
王萌道:“跟主任一起上楼去了。”
消息传了一阵,逐渐落实到纸面上了。王茂山已经逐步接替赵主任的工作,他现在是社长的大秘书。据他透露,“清退”势在必行。而且,社长想用的人,会慢慢浮出水面。
呵呵,其实早都是明面儿上的了。
理由很奇特。比如,葛文婷、刘念,属社长的校友,是要受重用的。再比如,吴冠似乎也慢慢成了红人。因为他是社长的老乡,混着混着,就成了小老弟,哥俩好。
林林不喜欢吴冠跟在社长屁股后头那样子,颠儿颠儿地,谄媚!可换位思考,他又能怎么样呢。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是一种福气。她的不喜欢,恐怕只是因为气味不相投。而且客观说,吴冠得志,对编辑室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没准她的文学小丛书也能过了。
耿双华又提出一种理论,林林听着也觉得不无道理。说这话的时候,老耿咬牙切齿,“他恨我们,因为我们是一出生什么都有了,接的上一代的班,从小是大院里长大的,他不一样,他跟吴冠,都是外面来的,县里的乡里的村里的,他就要找这种碾压的快乐!”说得好像在搞阶级斗争。冷静下来细想想,不可否认,这或许就是司社觉得吴冠亲近的深层原因。
说白了臭味相投。
总不能老做光杆司令,司社也需要自己的党羽。区别只是谁被选中罢了。
果然,过了没几日,吴冠把林林叫到办公室,用一种青轻描淡写的口气,“那个‘文学小丛书’,下次选题会再报一下。”
惊喜。
看看,主任一得宠,他们这些
“主任,等着你得道呢。”林林开玩笑。
吴冠憋着笑,“胡说。”
同样挣扎的还有张红娇,按照规定,她也应该退了。她一闹腾,整个楼道都不得好过。一大早,人就摔碎了一只暖水瓶。结果王茂山下来传达,“张主任暂时停职。”
一句话就把“金毛狮王”治了。
林林见社里实在乱得不像样子,儿子又去了老家,难得能活动,她想出去走走,去几个大城市见见作家,把“文学小丛书”的稿子定了。不管未来怎么样,这套书先出来,对她的职业生涯肯定加分。而且,这套的思路跟顾老师那两本又有不同。过去是求质又求量,现在呢,只求质,不求量。套书,就印六千册,林林没想这考它拿年终奖金。
主意一定,林林就跟老邱商量,老邱同意,出差嘛,工作上难免,她再跟吴冠请示。吴冠也表示支持,并且对全编辑室的人说:“就应该这样,当编辑,得走出去,不能天天在屋里坐着。”
林林买了票,第一站,南京。她打算先把小说家楚老师的稿子咬下来。